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 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 >>  民族文化 >>  正文
泸西:欢歌传唱彝家寨 携手共建新家园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10日 17:37:02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凤午村自2008年起被评为县级民族团结示范村,现在我们也围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积极开展工作,贡献凤午的一分力量。”5月8日,记者来到泸西县午街铺镇凤午村,凤午村党总支副书记闻东华站在村口那块写有“凤午民族团结示范村”的牌子前向记者介绍。

  凤午村位于泸西县午街铺镇北部,距镇政府6.5公里,下辖凤午、圭落哨、大峨梅、小峨梅4个村民小组,以彝族撒尼人为主的少数民族占68%。2017年,全村有530户2233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14.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31.6元,是午街铺镇小康示范村。

  党建引领落实民族政策

  “国家扶贫纲要示范村”“云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红河州民族文化推广先进单位”“泸西县民族团结工程建设示范村”“创先争优示范单位”“新农村干部教育示范基地”……村委会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块块荣誉牌匾,“这些称号既是认可,更是激励,激励着党员、群众一起把凤午村建设得更美好。”闻东华说道。

  历年来,午街铺镇党委和凤午村党总支认真落实基层民主管理和民族宗教政策,坚持“党建+民族文化”引领发展的模式,通过换届选举、“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等活动,强化对少数民族党员群众的教育,提高凤午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法规水平。该村党总支不断深化“1+N”创先争优帮带模式,通过1名党员结对帮扶N个群众转变观念、发展生产、促进增收的方式,切实加强党对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文化发展、群团组织的领导,团结一切力量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村有以“创业巾帼”毕超为代表的“明白人”“带头人”8名,通过种养殖农技结对指导,成功帮扶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摘帽。

  2017年,凤午村实行新型农村股份合作经济,建起了占地2公顷、可养6000只鹅的农业综合开发服务社标准化养鹅场,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每户自愿缴纳300元入股费的形式成为社员,服务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按照年底村集体1.5%、农户6%的比例进行分红。

  特色饮食传播撒尼文化

  说到凤午村的民族文化建设,就不得不提村子里的第一家彝族撒尼特色农家乐“土风苑”饭店。“已经不仅仅是做餐饮,更是传播当地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泸西县中枢镇的李妍说,上周末她和以前的初中同学到那里聚会用餐,“无论是环境布置还是彝家阿妹的敬酒歌,大家都觉得很有民族特色。”

  2015年,凤午村27岁的彝家姑娘毕超回村创业,创办了该镇第一家彝族撒尼特色农家乐“土风苑” 饭店。毕超把撒尼民族文化作为饭店经营主打特色,从外观到内部结构装饰以及餐具饮食,都具备浓浓的彝族撒尼民风民俗特色,将彝族撒尼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了充分展示。2016年,饭店还举办了“相约凤午草墩宴,共度撒尼火把节”的特色盛宴,来自泸西、弥勒、个旧、昆明、贵州、西双版纳等省、州、市县的各民族群众欢聚凤午村,品尝撒尼特色美味,围着篝火载歌载舞,与撒尼村民同乐,共度节日良宵。活动弘扬和推介了午街铺镇及泸西县彝族撒尼民风、民俗及饮食文化,促进了午街铺镇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采访中,毕超还拿出自己为今年“火把节”活动做的计划书给记者看。“我们欢迎全国各地的游客到凤午村来交流互动。”在毕超的带动下,去年,凤午村又开办了一家以撒尼特色文化为主题的农家乐“撒尼故事”,进一步传承和丰富了午街铺镇彝族撒尼民间文化的内涵,示范引领乡村民俗旅游服务的发展。

  文明新风助推民俗旅游

  走在凤午村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具有彝族撒尼特色的讲文明树新风墙体壁画、标语横幅。一路走一路看,偶尔遇到劳作回家的村民,闻东华便用彝语和他们打招呼。“我虽然是汉族,但在这里生活时间长了也会讲彝语,用彝语与村民沟通交流,容易拉近彼此的距离。”他打趣道,在凤午村大家都是彝、汉双语交流。

  彝族撒尼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撒尼人民喜爱歌舞,传统歌舞大小三弦、霸王鞭、敬酒歌、虎舞都具有原始图腾、神话等原生态的特征。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政策为彝家文化发展带来了机遇,村党总支抓住时机,挖掘和开发地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用于陈列展示午街铺镇彝族撒尼人文化发展情况及遗产收集保护的凤午村民族文化陈列室于2016年建成。陈列室分10个板块8个单元,包括村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彝族撒尼人衣着服饰、饮食民居、婚恋习俗、宗教节日、丧葬禁忌、文化艺术、革命历史等民族文化内容,彝族撒尼人文化余留物件也被收藏陈列其中。“陈列室的建成,对加强午街铺镇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开发建设,推进乡村民族文化旅游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闻东华告诉记者,自建成以来,到陈列室参观的游客年均20000余人次。

  不仅如此,当地村民还自主创建了5支农民文艺队,目前已有4支实现专业脱产,从事婚宴庆典等活动,每年创收160万余元的同时,繁荣了地方民族文化发展。

  凤午村还将民族团结、民族文化发展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使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工作措施更加具体,农村文明程度逐步提升。长期以来,凤午村无因民族宗教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和民族纠纷发生,无邪教传播,无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发生,无集访事件,无重大安全事故。

  凤栖梧桐观水秀山明,舞动三弦听彝风古韵。凤午村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得益于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润泽,也得益于凤午儿女对这边沃土的热爱。听,彝家欢歌还在传唱,撒尼故事还未讲完……

  记者 张哲心(红河日报)

责任编辑:毕芃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