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 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将佤族文化溶于血液赋予笔尖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06日 11:24:41  来源: 云南网-民族时报
分享至:

  佤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的沧源、西盟、澜沧、勐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腾冲等地。在漫漫时间长河里,佤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保留、延续着这些来自远古的文明。

  2016年,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名单揭晓,临沧市佤族作家伊蒙红木以著作《最后的秘境——佤族山寨的文化生存报告》荣获报告文学奖,是当年云南省获骏马奖的三名作家之一。

  伊蒙红木生于阿佤山,自幼受到佤族口传文学艺术如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的影响和熏陶,对本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阿佤人的社会生活、历史、宗教、习俗为我提供了丰厚的创作资源,我希望我的这些文学作品能为我的民族、我的故乡打通一条通向外界的通道。”

  彷徨 在孤独中开出希望的花

  “有人问我,去你们那里危不危险?听说你们佤族喜欢砍长着毛胡子的人的头,用来祭祀旱谷。”这是在大学期间很多人问伊蒙红木的问题,那时,她意识到人们对佤族这个古老的民族知之甚少,很多人对佤族的认知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猎头祭祀旱谷”等落后的生产生活上。

  1995年,伊蒙红木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热爱文学,于是萌生了毕业后回家乡从事文学创作的想法,所以毕业时伊蒙红木拒绝留在临沧师范学校,毅然回到沧源。

  回到沧源后,伊蒙红木怀抱满满的信心和希望积极联系县文化局,希望分配到县文化局《佤山文化》文艺创作室工作,但是未能如愿,而是到了班洪中学任教。

  当时沧源本地就读云南大学本科的学生很少,且学成后自愿回沧源的几乎没有。“虽然在中学任教,但是我没有放弃理想、没有放弃希望、没有失去信心,一直相信会有那么一天,可以实现梦想。”伊蒙红木说。

  1996年,伊蒙红木得知沧源民族中学有意通过授课选拔人才的方式招聘乡镇中学优秀教师进入民族中学任教,于是伊蒙红木报名参加授课选拔考试被民中招聘录用。

  2002年,《佤山文化》文艺创作室编辑李宗汉(已故)准备退休,文化局面向整个沧源县贴出了招聘一名编辑的启事。启事就贴在当时文化宫大门的大柱上。站在大柱下,指着那张启事,伊蒙红木坚定地对朋友说我一定去参加招聘考试。“12月,我被招录到《佤山文化》文艺创作室,担任责任编辑,我可以有时间、空间开始我的文学创作。”伊蒙红木说。

  征途 以现代笔触描绘佤乡文明  

  佤山是一块丰饶的土地,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2004年起,伊蒙红木走遍境内外阿佤山区,致力于佤族社会历史文化的采访收集整理、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一是与县文化馆馆长鲍志明、摄影师吴军、县歌舞团团长杨丽萍、县文管所原所长胡德全等同志不分春夏秋冬,进行田野调查,上山、过河、下村寨,甚至徒步行走,吃的是辣椒红米饭,和杨丽萍团长挤着睡一张小床,采访民间文化传承人,摸清家底,撰写材料,完成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申报工作。二是与佤族作家王学兵(已故)、佤文化研究专家段世琳、民俗文化专家王有明、肖则贡(已故)、梁宏伟等前辈相互切磋,向他们学习,相互鼓励,立足佤山进行诗歌、散文、小说创作。

  那一年,伊蒙红木作品也相继问世,散文作品、佤族文化散文《悠悠谷魂曲》,以及《离天神最近的地方》《雾海深处》《特别的岩丙》等文化散文,分别在《云南群众文化》《春城文化》《中国民族》等刊物发表。2007年,文化散文《悠悠谷魂曲》与小说《阿妈的姻缘线》被国家级刊物《民族文学》刊载推介,从此,伊蒙红木的作品进入了更多读者的视野。 

  伊蒙红木说:“对我而言,写作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对于民族文学的写作,一是通过写作,通过作品,可以保留、传播、传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人文精神。二是如果更多的本民族作者加入写作队伍,形成一定的气势,文学作品对发展当地文化旅游一定起到一些作用。三是无论是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还是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写作都体现对人的关怀。四是写作是向世界倾诉的一种方式,是自我心灵与世界相通的渠道,满足我进行述说的需求。面对社会、面对生活、面对生命,审视内心,我们是有话要说的,我们立身现实,有苦有乐,有忧有愁。写作,它可以排解我的忧愁、苦闷乃至孤独。”

  未来 佤族文学的发展与迷思

  从董秀英创作的小说《木鼓声声》、布饶伊露的散文集《神树的约定》,再到伊蒙红木的诗集《云月故乡》以及斩获骏马奖的报告文学《最后的秘境——佤族山寨的文化生存报告》,越来越多佤族文学作品出现在文坛。

  “以文学的样式保存佤族远古文明,传播优秀的佤族文化、佤族精神是有意义的。”伊蒙红木说。创作是一个不断攀登高峰的过程,对于民族文学的创作,伊蒙红木说:“我们应当少一些小我书写,多一些无私无畏的大我书写。”要有意识地把文学创作放到更为广阔的文学创作领域中去,放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而不是孤立于当下中国文学之外乃至世界文学之外,更不是仅仅局限于本民族题材的创作。

  佤族现有40多万人口,不属于人口较少民族。但是佤族的作家人数很少,知名的作家更少。近几年,能够被邀请参加云南省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的主要有聂勒、袁智中、张伟峰、伊蒙红木、陈学玲等几位,接受培训面不广。伊蒙红木说,希望今后少数民族作家培训能够更多地选择在州市、县一级举办,普及到州市、县的更多写作者效果会更好。“因为没有接受高层次的培训,很多基层作者写作水平没法提高,作品品质不高。另外,我们的作者还需要资金或者平台扶持。我们的作者大多生活在边远的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受资金限制,出版著作难;著作出版了也很难有版税收入;少数民族作者的文章、影视文学剧本很难有机会被改编、拍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得到关注。”伊蒙红木表示。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慧君

责任编辑:赵黎浩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