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脱贫攻坚 >>  正文
宾川:挪穷窝置新业 产业增收助脱贫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1日 15:45:46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大理州宾川鸡足山风光-张彤摄

核心速读

宾川县辖8镇2乡、90个村(居)委会、825个自然村、127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6.39万人。宾川县属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隶属滇西边境片区,也是云南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属二类贫困县。2014年,全县共识别出平川、乔甸、鸡足山3个贫困乡镇、55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049户35510人、贫困发生率11.85%。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三年来,全县退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983户32517人,54个贫困村,3个贫困乡镇,2017年底未脱贫人口1418户463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55%。

宾川华侨庄园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脱贫经验

一、增收措施全覆盖

一是因户施策发展产业。对有条件发展产业的96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整合产业发展资金1.25亿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4.27亿元,实行“一村一业”和“一户一策”帮扶方式,走“种养相加、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产业增收之路,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培植葡萄11565亩、烤烟9959亩、核桃36815亩、花椒15800亩、生猪34382头、生态鸡101238羽、牛羊38621头(只)等到户增收产业。
二是创新模式促增收。积极探索推广萂村“党组织+龙头企业+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建立了得底么“党支部+互联网+农户”电商营销型、新庄“党支部+红色旅游+农户”农旅文融合发展型、“党支部+企业+贫困户”劳务输出型、菜甸村“党支部+合作农场+农户”集约化生产型为代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产业扶贫新格局。17家企业合作组织与368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年户均分红3200元。萂村模式被州委州政府列为全州产业扶贫主推模式。
三是务工挣钱助增收。对有剩余劳力和生产空余时间的贫困户,通过组建34个行政村劳务合作社,实施“千人劳力转移•助农增收脱贫”工程,全县累计完成劳动力转移92416人次、农村劳动力培训71122人次、就业培训4204人;完成建档立卡劳动力转移就业4686人、劳动力培训25047人次、就业培训1136人次。整合交通、林业、水务、国土等部门公益岗位371个,月均工资1500元,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二、扶贫政策全落实

一是住房安全有保障。2015-2016年,实施建档立卡户2992户10480人扶贫安居工程,2017年实施4类重点人员、重点户和边缘户及其他住危房农户3808户13328人住房保障和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按照1500元/户、2000元/户两个标准保障贫困群众入住新居后的基本生活条件。实施2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共搬迁安置920户358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60户1427人,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保障全覆盖。
二是教育扶贫斩穷根。严格落实控辍保学责任体系,做到精准组织入学、精准动员返学、精准控辍保学。落实国家“奖、助、贷、补、免”等普惠资金3.54亿元,整合部门教育帮扶资金600万元,构建“普惠+特惠”“卡户+非卡户”“义务教育内+义务教育外”的教育帮扶新模式,确保建档立卡户子女不因贫辍学。
三是医疗保障人人享。以创建全国健康抉贫示范县为抓手,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档案建档率达100%,全面健康扶贫政策知晓率达95%以上,一站式结算全覆盖。2017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医疗费报销救助比例达97.29%。实行健康扶贫“258”兜底报销,建档立卡户在县级、州级、省级医院看病一年内累计自付支出分别不超过2000元、5000元、8000元。

张彤 摄

三、精准帮扶全兜底扶贫

一是扶贫低保相衔接。将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3598户12304人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651户1898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兜底;将农村低保标准从2556元/人/年提高至3252元/人/年,提前实现农村低保保障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进一步加大临时救助、因学致贫救助、特困供养人员救助、因病致贫救助、社会保障兜底力度,确保帮扶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二是精准帮扶直过民族。加大沿江地区“直过民族”帮扶力度,选派95名乡科级领导干部和优秀后备干部组建31支脱贫攻坚突击队,从产业发展、转移就业、易地搬迁、行业部门帮扶、基础设施建设、公益岗位托底、筹措救助基金等方面对沿江6个贫困村57个村民小组进行精准扶贫。整合资金500万元设立“直过民族”救助基金,普通救助在1000元至2万元之间,有效解决了“直过民族”群众因灾、因病、因学致贫及返贫面临的特殊困难。针对居住在金沙江、渔泡江沿岸98户358人实行易地搬迁安居置业托底,在大坪地建成98户安居房,种植137亩沃柑、205亩软籽石榴,实现了当年“挪穷窝、置新业”,彻底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生存发展现状。

(资料来源:云南省扶贫办)

责任编辑:王胤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