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脱贫攻坚 >>  正文
扶贫路上演绎人间大爱 ——石屏县脱贫摘帽记(五)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1日 15:05:33  来源: 云南网-红河日报
分享至:

  扶贫干部为群众测量房子(石屏县牛街镇政府提供)

  探访石屏县脱贫攻坚的奋战历程,我们不仅深深地感受到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带来的联动效应,更深深体会到守望相助、扶危济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所迸发出的强大感染作用。

  全县3268名各级挂包干部和312名驻村工作队员,与全县9730户36052名贫困人口结成帮扶对子,手拉手,心连心,向贫困宣战。全县人民矢志不渝摘除“穷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决心和毅力,传递着人间大爱。

  石屏县各级驻村工作队员和帮扶干部舍小家、顾大家,舍小我、为大我,奔走在石屏的青山绿水间、村寨组户里,投身于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

  他们坚守在条件最艰苦的地方

  石屏县宝秀镇哥白孔村委会,是全县最偏远落后的山区村委会之一。这里山高无矿、田少无水,村委会与乡镇之间,只有唯一一条50余公里长的土路相连。雨季遇到山洪,交通阻断,全村就成为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2016年3月,哥白孔驻村工作队进驻的第一天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队长张建伟把挖机开到河道中间,队员们坐在挖机的抓斗里过到河对岸。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工作队员没有丝毫退缩之意,反而更坚定了信念,在这里一待便是3年。

  在哥白孔村召开的第一次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上,队员们结合走访调研的情况,提出了修路、引水、种甘蔗的脱贫攻坚“三步曲”。可是,村民们并不相信工作队能把水泥路修到村里。

  工作队坚定地立下“军令状”,四处奔走申请项目和资金。最终,一条投资3000余万元,总里程55公里的C30标准水泥路建起来了。道路竣工那天,全村百姓涌上宽阔平整的水泥路面,载歌载舞表达心中的喜悦。

  路修好了,缺水的问题如何解决?工作队员开始漫山遍野寻找水源。1号水源点,出水量过小,否定;2号水源点,距离过远,投资过大,待定;3号水源点,属于季节性出水,否定……功夫不负有心人,工作队终于在皮坡村找到了合适的水源点。在农村,涉及多个村子的山林水源的权属纠纷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难题。为妥善处理好皮坡村水源点的使用权属问题,工作队员以“不解决问题誓不罢休”的决心,带上行李进驻皮坡村,挨家挨户交心谈心,“搁置争端、共享水源”这一理念终于得到了所有村民的理解和支持,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眼看着驻村工作队的承诺一一变为现实,村民们也和驻村队员们一起铆足了劲儿发展产业。如今,500余亩甘蔗在哥白孔扎了根,年产值可达368万元,以整个村委会257户农户计算,户均增收1.43万元,初步实现了脱贫攻坚的目标。

  他们前行在最崎岖的扶贫路上

  扶贫工作犹如在泥泞的山路中前行,其辛苦自不必说。在这条崎岖的扶贫路上,总有一些坚强的身影给人以力量。

  有一个身影名叫许海清——异龙镇阿希者村委会党总支书记。2015年,许海清带领村民发展红桃产业,高强度的工作和紧绷的神经击垮了他的健康。为了让他能老老实实休息养病,妻子把他反锁在家中,许海清竟翻窗跳墙,又出现在田间地头。妻子埋怨他“把命都豁出去了”,而他却笑着答“愿做春泥护桃花”。2016年4月2日,为了帮助贫困户解决住房问题,许海清在带队拆除危房时,从5米高的墙上摔下,满头鲜血,晕倒在地。村民们惊慌失措地把他送进医院,被诊断为脑震荡、右脚膝盖骨粉碎性骨折。但许海清只在医院住了20天,伤病未愈便又偷摸着从医院溜回村里,一头扎进了扶贫工作中。那段时间,许海清头上裹着绷带,右脚拖着石膏,双手拄着拐杖行走在扶贫路上的身影,深深地镌刻在阿希者村民心中。

  还有一个身影名叫李清——石屏县异龙镇党委委员、副镇长。2016年9月9日下午两点多,李清从阿希者村返回途中,驾驶的二轮摩托车与一辆出租车发生意外碰撞,致使左脚脚踝筋及肌肉严重拉伤。想着秋雨绵绵里等待危房改造的贫困户兄弟,放心不下长势良好收获在望的甘蔗,仅仅住院5天,李清就驱车赶往扶贫第一线,拄着拐杖进村入户指导工作。

  还有一个身影名叫刘绍林——石屏县宝秀镇斐尼村委会党总支书记。2017年6月30日,刘绍林在采购办公用品时不慎从二楼摔落,造成9根肋骨断裂成11节。也是在还未完全康复的状态下,就赶回村委会继续扶贫工作。他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这个关键时候,只有我在村里,群众看得到我才会安心”。

  3个带着伤痛的身影,他们不叫苦,因为村庄日新月异的变化、脱贫群众的笑脸已经为他们带来了最大的甜;他们不喊累,因为他们从不是孤身一人,有一个又一个跟他们一样的人,在前仆后继地做着同样的事。

  他们舍“小家”为“大家”

  当“小家”和“大家”摆在眼前,而你只能选择一个的时候,你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在石屏县,记者听到这样一个个在“舍离”与“抉择”前为难落泪的故事,但他们已经用实际行动做出最无私的决定。

  2018年1月,一个平凡的冬夜。正在加班整理台账的驻村工作队员莫金薇接到了家中的电话,“妈妈,我肚子疼,你在哪里?”“媳妇,儿子的病情又加重了,你能抽空来看看吗?”挂上电话,莫金薇心乱如麻。孩子于去年3月被查出患有过敏性紫癜并发肾炎。由于工作原因,莫金薇陪伴孩子的时间已经少之又少。“此病情如果控制不好,很容易导致肾衰竭。”回想医生的忠告,看着眼前繁重的工作,她急得直掉眼泪。终于,在领导、同事的力劝下,莫金薇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匆匆赶到了医院……第二天清早,一夜未眠的她,望了一眼熟睡中的孩子,轻轻走出病房,回到了工作岗位。

  李忠富是土生土长的龙武镇脚白母村人,深知家乡群众困苦。2016年接任村党总支书记时,他暗暗立誓,要用自己的努力报答家乡养育之恩,群众信任之情。为了让家乡脱贫,他用尽所有精力,起早贪黑不敢松懈。然而,能撑起一个村的李忠富,却顾不了一个家。有一天,他无意中在妻子的手机里看到了一条儿子刚刚发来的短信:“妈,爸爸工作忙,经常不在家,你要保重身体”。瞬间,对家庭的愧疚几乎将这个坚韧的彝家汉子压垮。李忠富泪流满面地对自己说:“我要顶住,不能辜负了乡亲们的信任,不能辜负妻子儿子对我的支持。”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坝心镇党委副书记王海年多次到县城开会,开完会就往镇里赶,半年多没能回家看望父母和孩子;龙武镇驻村队员李永明为了解决独居老人居住危房的问题,深夜11点还在为老人安装床铺,却没能顾上为自己搬家……在对“小家”的愧疚和对“大家”的责任交织中,锻造了多少无私为民的扶贫干部。

  没有人爬不上的高山,没有人跨不过的沟坎,石屏县脱贫“摘帽”的经验告诉我们,扶贫路上纵有千难万难,但只要各级党委、政府真扶贫、扶真贫,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抱有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精神,因地制宜,精准发力,脱贫攻坚这场硬战,就一定能打赢。

  记者 车安达 杨红伟 倪琴 曹松林

责任编辑:王胤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