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专家学者把脉云南“民族绣”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2日 10:10:00  来源: 云南网-民族时报
分享至:

      原标题:把脉“民族绣”专家学者谈“云南少数民族刺绣文化与刺绣产业发展”

  少数民族刺绣被誉为“指尖的艺术”和“心灵的花朵”,是少数民族群众表达认知世界的经验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几乎每个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刺绣文化和刺绣技艺,如彝绣、苗绣、傣绣等,构成了云南少数民族刺绣文化的绚丽图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近年来,少数民族刺绣成为我省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文化资源。

  为推动云南少数民族刺绣文化与刺绣产业发展,5月以来,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邀请部分委员和专家学者成立调研组,深入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就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刺绣文化与刺绣产业发展情况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考察,调研组对云南民族刺绣产业发展现状、短板、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讨。

  民族刺绣文化展开绚丽图卷

  据省政协民宗委主任李红民介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建设,早在2003年就把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以“打造金、木、土、石、布”产业列入规划推动,各级部门多措并举,通过对民族手工刺绣产业的扶持和深度挖掘,民族刺绣传统技艺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彝族刺绣这一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是昆明市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的主要形式,在我市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被誉为一本绣在衣服上的民族史书。”昆明市政协民宗委主任木志群介绍,目前,昆明市有刺绣专业户410户左右,2016年全市民族刺绣产值约3.2亿元。

  木志群说,目前昆明市以文产办、妇联为主的部门探索出“企业+协会+绣女+市场”的发展路径和“企业+工坊+绣娘+贫困妇女”的生产格局,推动了部分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比如石林彝族自治县,资源优势十分明显,依托旅游业,刺绣业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产品远销国内多个省份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和销售渠道,已成为石林出口创汇的重要渠道之一。

  省政协委员、楚雄州妇联主席阿明仙在谈论彝绣时表示,2009年9月以来,楚雄州妇联组织成立了楚雄州妇女彝绣协会,彝绣协会成为了凝聚人心、传承彝绣文化、展示彝绣技艺、推出彝绣人才的平台和提高彝绣知名度的窗口。五年来,彝绣精品展览室共展出彝绣作品1000余件,数十家新闻媒体向全国全世界宣传报道这里的彝绣文化,推动了全州彝绣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我们大理地区,刺绣曾经是每一个女孩的必修课,刺绣手艺更是白族文化的积累与沉淀”大理白族自治州非遗传承人杨亚辉说。2016年,杨亚辉被大理州文体局正式命名为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7年杨亚辉创建了自己的剪纸刺绣品牌——“云剪忆绣”。

  杨亚辉的刺绣之路并不是个例,近年来我省民族刺绣产业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通过提升刺绣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工艺,提高产品视觉形象设计水平,不少民族刺绣产品通过创新变成现代生活中的时尚,部分产品还成为了高端的艺术品。

  为民族刺绣产业问诊把脉

  在传承基础上的不断探索,使我省民族刺绣产业发展获得了显著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省政协常委、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冷静表示,千百年来,云南各民族刺绣文化在特定的地域空间和环境中通过针线得到传承,并融入到生活中。但是,在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融入城市,他们的原生态文化已经不断地湮灭在多变和时尚的现代化潮流中,源于广大农村的特色文化虽然丰富多彩,但却难于走入现代青年的文化视野。

  同时,冷静指出,工艺创新不足是我省民族刺绣产业发展的最大短板。在现代审美和大众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创新设计和科技提升才是民族刺绣产业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但是根据调查,目前云南民族刺绣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几乎没有研发投入,如图案设计要么照搬传统图样,要么模仿、抄袭他人设计成果,有的企业由于同时生产彝、苗、白等不同民族的刺绣,甚至张冠李戴地将不同民族的刺绣图案随便拼贴,导致其生产的刺绣失去其原来的民族特色和韵味。

  李红民就刺绣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指出,部分地区对民族刺绣产业发展对传承民族文化、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除了各级文产办把刺绣产业纳入文化产业统筹,妇联支持协会和妇女创业外,基本没有纳入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规划,没有把民族刺绣产业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统一来安排部署.一些地方民族刺绣产业发展缺乏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帮助和扶持,缺乏权威的统计数据,没有明确的产业主管部门。

  木志群则指出,民族刺绣企业大多处于家庭手工作坊式经营,从原料采购、设备购置、人员培训、产品设计、市场营销、资金流转等环节都属于单打独斗,生产、销售规模小,缺乏统一经营组织,产业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差。此外,宣传营销不够,产品创新市场空间较窄也是刺绣产业发展的问题之一。

  杨亚辉在说到白族刺绣时表示,刺绣工艺需要投入很长的时间及很多的精力,核心技巧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和体会才能掌握。学习刺绣的黄金年龄在10岁至18岁之间,但是这一时期的孩子学习任务太重,而有的人也只是因为一时兴起,从来没有想过要将刺绣这一门手艺学精。此外,经济效益的原因也导致身边很多有手艺的人不得不另谋出路。

  在实地走访和研究中,专家学者都认为传承后继无人,部分刺绣技艺濒临失传和消亡是现今刺绣文化最重要的困境。

  我省民族刺绣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民族刺绣的发展对留守少数民族妇女打好脱贫致富攻坚战、提升云南民族文化形象、彰显民族文化产业特色、保护传统文化、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专家学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首先是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促进民族刺绣产业提质增效。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等相结合,把民族刺绣产业作为推进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措并举,推动产业发展.其次是扶优扶强,培育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体系。

  木志群认为发展民族民间刺绣手工艺品需要建立联盟机制。以抓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使民族刺绣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本着扶优扶强的原则,对龙头企业实行更加优惠的金融服务措施,为刺绣产业发展提供“一条龙”、保姆式服务。

  冷静认为,政府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增强对民族刺绣产业重要性的认识,科学规划并制定民族刺绣产业的发展规划,明确组织实施机构,在依靠现有文化部门的非遗保护管理机构基础上,增加产业发展管理部门的人员,并明确各自工作职责,要明确政府的主导地位,对于那些真正有志于帮助提升民族刺绣技艺传承保护的企业、高校,要进行有序、有计划的引导和组织,从而最大化地保护民族刺绣技艺的完整性,保障民族刺绣从业者的利益和积极性,使民族刺绣产业真正得以振兴.刺绣产业需要打造品牌、强化营销,增强民族刺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面对刺绣产业最主要的传承和发展问题,专家们表示,刺绣产业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传承技艺,形成专业化的刺绣产业人才队伍。

  杨亚辉作为传承人,在谈论传承和发展的问题时说道,不论是剪纸还是刺绣,都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结晶,丰富多彩的图案和故事,就是给年轻一辈们建立文化自信最好的依托.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制定长远发展规划,组织学习培训,培养绣娘的创新意识、现代审美观。同时,要引进各方面人才或者有实力的企业扶持绣娘,尤其是在创新设计、宣传推广、营销等方面。

  省政协委员、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发展河乡党委书记尚正姝娜在谈论拉祜族文化、拉祜族服饰时也表示,希望各级财政把培养乡、村、组拉祜族服饰文化传承人经费纳入预算,进一步提高拉祜族服饰文化传承人的经费补助标准,加大对传承人的培训管理力度,按照“谁传承,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传承人加大培养新传承人的力度。

  云南各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刺绣文化,民族刺绣作品中民族元素散发着浓厚的魅力,理解它并充分运用于现代设计中,将会让刺绣产品更加丰富多彩;在现在生活产品中充分利用云南刺绣文化元素,才能使民族传统走上现代的轨道,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使中华文化在不断的创新中保持和完善自己的传统,才能使云南刺绣走向世界。(民族时报实习生 刘韬 全媒体记者 陈慧君)

责任编辑:范春艳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