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民族视窗 >> 民族村寨 >> 正文
拉祜山寨的“科技奇遇”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8日 17:48:50  来源: 云南网-云南民族宗教网
分享至:

  原标题:拉祜山寨的“科技奇遇”

  5月的中缅边境,雨水和阳光一样充沛。全国唯一拉祜族自治县——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的思茅松林里,一垄垄有机三七正在松针层的呵护下茁壮成长。为防止过多雨水影响三七生长,拉祜族村民们正在中国工程院专家的带领下,搭建“人”字型雨棚。

  “这是仿野生的林下三七,控水、施肥和防虫,全用绿色有机的方式实现。每公斤预计至少可以卖到1000—2000元。除了三七,我们这里还有上过‘全国两会’的明星马铃薯!”拉祜族姑娘李娜努自豪地介绍。她问,“你能想到三年前,我们都还只会撒把苞谷种子靠天吃饭吗?”

  连李娜努都觉得恍惚的变化,出现在2016年后。2015年,中国工程院与澜沧县结对帮扶。随后,该院在蒿枝坝设立“院士专家扶贫工作站”。以朱有勇为代表的众多院士专家,将前沿的科技带到这里,让这个地处澜沧江畔的拉祜山寨,发生许多有趣的故事和变化。

  “拉祜族是‘直过民族’,祖辈打猎、刀耕火种。因为地处亚热带,随便撒把种子就能长出东西,反而没太多追求,大多数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下。”云山村党总支书记李明回忆称,院士团队还未进村前,村民们空守着绿水青山,却看不见“金山银山”。

  “最多的一次,来了18位院士,整个寨子都沸腾了。”拉祜族村民刘石保说,以前他很少尝试新事物,种苞谷撒下种子就不管了,见到生人也很胆怯。院士团队来了后,手把手地教大家学习冬早蔬菜、林下三七、早熟葡萄种植和禽畜养殖技术。他和全村一起收获了其他地区很少能种出来的冬季马铃薯。

  “其实2016年,因为心里没底,我只租了9分地给别人试种。到了丰收时,一算账,吓了一跳:不到一亩的土地,居然产了近3吨马铃薯,收了约9000元。”刘石保说,第一次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久久不能平静。今年,他准备将8亩地全部用来种冬季马铃薯。

  因为感受到科技的力量,蒿枝坝村以及周边的拉祜族村民们纷纷开始转变思想。拉祜族姑娘李娜努已经参加3期“院士指导班”,除了种植冬季马铃薯,她还和丈夫一起试种2亩林下三七。

  “只有依靠知识和技能,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李娜努说。

  在被村民称之为“农民院士”的朱有勇看来,以蒿枝坝为代表的澜沧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本不该穷”。科技的力量,正把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

  如今,漫步蒿枝坝村,绿树成荫,瓜果飘香,干净整洁的村道和颇具民族风情的民居相互掩映,一派田园风光。村里首家农家乐“段春梅农家乐”也于3个月前刚刚开业,当地明星马铃薯开发的各式菜品,成为最受游客欢迎的招牌菜。 (叶娟 胡远航)

责任编辑:范春艳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