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脱贫攻坚 >> 正文
小湾东镇,幸福事在“成长”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20日 16:31:11  来源: 云南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小湾东镇,幸福事在“成长”

  过去,在高峡深谷中拔地而起的小湾电站,刷新了一系列世界水电建设纪录;如今在电站建设主战场的岔江村,探索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岔江模式”,向贫困发起攻坚战……

  4年前,记者前往南涧彝族自治县小湾东镇,采写了长篇通讯《小湾东镇的“幸福事”》,介绍当地“收入有保障、致富添后劲”“家庭变和睦、地企更和谐”“告别空壳村、党建增活力”的新气象。今年春节前,记者故地重访,欣喜看到小湾东镇的幸福事在茁壮成长。

  分红多了,就业更充分

  从南涧县城出发,驱车一个半小时就到达小湾东镇。

  曾经的小湾电站建设使当地空前热闹,每天有五六万流动人员,村民摆个摊做点小生意都能赚钱。电站建成并转入正常运营后,务工机会减少了。如何不让库区移民守着征地赔偿款“坐吃山空”,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南涧县委、县政府和华能澜沧江公司支持下,小湾群民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于2014年11月应运而生。如今,社员从600户发展到1404户,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实现了“村有产业、家有就业、户有分红”。

  合作社成立时简陋的“铁皮房”如今已变成一幢两层楼,还有宽敞的庭院、会议室。合作社理事长查国雄高兴地说:“我们从岔江村迈向了县城,从一个小施工队变成了多领域的综合合作社,从解决移民遗留问题的合作社,变成了助力全镇脱贫攻坚的龙头企业,去年实现产值3800万元。”

  记者到达当天,正值“分红”大会在小湾东镇岔江村的广场举行,有社员分红、资产收益分红、村集体经济收益分红,在各个行政村还设立了分会场,参会群众超过千人。村民代表、村委会负责人,先后登台领取个人、村集体“红包”总计278.41万元。查国雄介绍:“2014年度合作社分红33万元,2015年度合作社分红77万元……如今实现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分红全覆盖。”

  “合作社‘分红’只是象征,更重要的是带动就业。最初时平均每天提供300多个务工岗位,一年增加群众务工收入近1000万元;如今每天能提供平均500多个工作岗位,去年增加群众务工收入1700多万元。”小湾东镇党委书记张虎说,企地共建的“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岔江模式,不仅消化了富余劳动力,带动了全镇产业发展,还融洽了企业与地方关系,加快了群众脱贫奔小康的速度。

  “过去的一年,小湾群民合作社的富民强社发展之路越走越顺、越走越稳、越走越宽。”小湾电厂副厂长施小弟说,小湾电厂将在帮助解决富余劳动力、技术指导、工程项目和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等方面,继续对合作社给予支持。

  笑容多了,前景更美好

  4年前,记者采访过岔江村的村民茶文才。再次遇到时,他显得更精神了。当时,他从外地打工归来,在电厂负责路面保洁,自我介绍“相当于公路道班的班长”,一年收入五六万元。现在,他笑称自己属于“合作社的高层人员”,管理着30多名“手下”做工程,一年收入八九万元。茶文才介绍,在合作社当“小工”,每天工资100元至150元。当“技术人员”,每天工资250元。

  “我家领到1000元的社员分红、5000元的产业贷款投资入股分红。”龙门村旧村的村民罗朝祥见到记者时,形容自己的心情“高兴得很”。他家有5口人,4亩地,种药材、套种豆类,刚卖了1头肉牛,还养着3头牛,每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龙门村龙门箐的村民张亮忠和老伴做临时工,儿子与儿媳在群民合作社上班,全家人一年的“工资+分红”有10多万元。他乐呵呵地说:“党和政府的政策好,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目前,全镇7个行政村通过投资入股分红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群众通过合作社开展技能培训、扶持创业,有活干、有钱赚,等、靠、要的观念转变了,群众更加注重自力更生、共谋发展。”小湾东镇党委书记张虎介绍,过去,群民合作社主要依托小湾电厂从事绿化、巡护、保洁、物业管理、库区捞漂及零星土建等工程项目,现在在原有基础上业务延伸到发展沿江热带水果和生态养殖业,全镇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如今,在小湾东镇兴起的恒忠乌骨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有社员147户,每户通过养鸡、种芭蕉等人均增收5771元。合作社的鸡苗现在已经销售到大理、临沧、昆明、四川等地,并且带动周边县市560家农户参与养殖无量山乌骨鸡。泽华芭蕉专业合作社有49户社员,2018年户均收入2.5万元。龙华畜禽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有社员30户,2018年实现产值687万元。青年彝寨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有社员10户,主要从事食宿服务,目前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我们要持续推进‘村有产业、家有就业、户有分红’,让大家生活更美好。”小湾东镇镇长马荣林介绍,今后要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实施以村组公路建设和农村排污治理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项目,缩短城乡差距,推动农村就地城镇化;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提高农业农村发展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实现农民家门口就业、就地产业化,打造绿色食品品牌;加大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施美丽乡村、传统村落保护项目,打造健康生态宜居乡村风情旅游,促进乡村振兴。(记者 庄俊华 通讯员 左国芬)

责任编辑:范春艳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