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绿色发展看普洱】云南墨江县:如今的花山村,村民们幸福得像“花”一样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26日 09:37:00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有机茶园。李汉勇 摄 

  六月的“哈尼之乡”,山上有绿树、地里有绿色产业、山间有绿水,到处是一片绿意盎然的好景色。从通关镇收费站出发,经过近2小时的环山公路,穿过一片片青翠茂密的山林,记者终于踏上了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鱼塘镇花山村的土地。

  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基本通到家家户户门口;村口的扶贫搬迁安置点内,一栋栋极具民族特色的崭新民居整齐排列;村内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让人瞬间耳目一新……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这个有着306户1483人的小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当地群众过上了好日子,大家幸福得像“花”一样。

  今年1月21日,普洱市委书记卫星走进花山村大花山村民小组的杨进平和李晓飞家,详细问询了他们的家庭收入、产业发展等情况。在得知两家搬进新房后,通过外出打工、养牛和养鱼,大幅提高了家庭收入,卫星高兴地说到,你们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实现了脱贫,下一步还要通过勤劳致富过上更幸福的日子。

  跟随着全省脱贫攻坚的脚步,这个位于把边江河谷地带的边远村寨,彻底实现了旧貌换新颜,脱贫致富的道路也是越走越宽广。

  贫困村变成“希望村”,日子越过越红火

  花山村,曾经是一片令人向往的土地。这里气候适宜,稻谷可一年两熟,有富余的粮食,周边村庄也流传着“要吃要喝下花山”的说法。但后来随着石门坎水电站的修建,库区淹没了村里的部分土地,剩余的大部分土地均种上了橡胶,曾经的“稻米村”变成了“橡胶村”。

  近年来,随着橡胶市场的持续低迷,村民们曾经充满希望的橡胶林变成了“鸡肋”。加之村内可耕作的土地有限、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无稳定来源等实际,花山村在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1户600人,是一个典型的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村寨。

  花山村的脱贫致富路到底该怎么走?这是一直以来始终困扰着当地领导干部、驻村工作队的眼前难题。除了引进库区移民项目、美丽宜居项目等,他们还积极为花山村实施道路硬化、庭院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好橡胶这一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引进肉牛养殖,金银花、花椒等产业种植,多渠道、全方位的促农增收。

  “通过不断的努力,花山村从原来的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的贫困村,逐渐变成了有产业、有项目、有盼头的‘希望村’。我们都坚信,不断拓宽的致富路会让日子越来越红火!”花山村党总支书记罗荣才笑着说到。

  的确,如今的花山村,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当地党员干部的共同帮扶下,村民们的钱包变得越来越鼓,日子也越来越好过了。截至2018年底,全村已实现脱贫142户578人,未脱贫1户3人(动态管理识别后的数据),贫困发生率也降至0.2%。

  他们是花山村的第1484个村民

  进村组访农户、下田地同生产,他们放弃了大多数节假日,为的只是帮老百姓出主意、想办法;他们走在村里,除了在外求学的个别孩子,其他人都能准确地叫出他们的名字。他们,就是普洱市委办公室派驻花山村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因为我们就是花山人,是花山村的第1484个村民!”在他们的眼中,从来没把自己当成“外人”。

  当谈起这支来自普洱市委办的驻村工作队,今年56岁罗荣才彻底打开了话匣子。“市委办与花山村很有渊源,曾先后三次帮助我们。”罗荣才介绍说,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脱贫攻坚战正式打响,普洱市委办的工作人员曾先后三次来到花山村,开展驻点帮扶工作。

  把百姓当亲人,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这是普洱市委办驻村工作队的一致态度,并且一直身体力行的为之努力着。

  去年3月21日晚,一位村民慌慌张张地跑到村委会向驻村工作队反映,她被邻居家的狗咬伤了不知该怎样处理。当驻村工作队员了解到她患有心脏病时,迅速与镇卫生院取得联系,连夜将她送到28公里外的镇卫生院进行治疗,并及时为她注射了狂犬疫苗。

  同时,驻村工作队员还对该村民进行心理疏导,并对狗主人作了批评教育,有效避免了邻里之间矛盾的产生。此后的几个星期内,每到打针的前一天,驻村队员都会打电话提醒她,直到所有疫苗注射完成。因为工作队员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以前十分腼腆的大婶也热情的跟他们打起了招呼。

  在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中,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而每件小事也像山间的一朵小花一样,慢慢地开在了当地百姓的心中。

  在不断升华干群“鱼水情”的同时,驻村工作队还为花山村群众脱贫致富谋划产业思路。通过协调争取,相关单位为花山村开展橡胶期货保险业务,农户们享受到了30余万元的赔付金。同时积极筹集产业发展资金,发放晚熟芒果苗10080株、金银花苗89980株、花椒苗7500株,帮助农户发展绿色生态特色种植产业。

  扶贫还需扶志与扶智。驻村工作队在积极开展感恩教育的同时,还组织相关单位进村开展肉牛养殖、橡胶采割、猪(鸡)养殖等专业技术培训,组织村民参加建筑工匠培训、残疾人专项培训等实用技能学习,为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持,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他们放弃了节假日和双休日,五加二、白加黑地干工作;他们远离家人奔赴他乡,全年有300多天住在村上……花山村,这个播洒汗水和希望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家乡。

  牵着牛鼻子,走出了致富路

  日前,记者走进花山村墨江勇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属的生态肉牛繁殖养殖示范基地,该基地负责人蔡兵正忙着清理水槽、添加草料……“目前,基地内共存栏母牛60头、育肥牛60头和小犊牛38头,肉牛养殖项目有效带动花山村的277户村民受益。”蔡兵说。

  在2017年,卫星为花山村协调项目资金400万元用于该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其中部分资金被用于发展肉牛养殖业。作为墨江县首例采取股本金运作模式的产业发展扶持项目,运用“龙头企业+产业合作社+销售平台(互联网+)”的经营模式,采取“资金变股金,农民持股份、得收益”的工作思路探索向前推进。

  据介绍,为创新发展模式、有效管理和使用项目资金,花山村成立了金色田园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股份合作经济”的模式,将全部建档立卡户及大部分非建档立卡户纳入合作社,并引进墨江勇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带动肉牛养殖业的发展。该项目自实施以来,共存栏肉牛236头、已出栏140头,产值达260万元利润56万元。按照协议,每户社员能从合作社获得的年收益达1000余元。

  今年1月21日,卫星到墨江县花山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要求,要认真研究如何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如何打造品牌等问题,培育壮大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入股分红、寄养托养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业扶贫的组织化程度,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

  通过肉牛养殖,不仅能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15万元,还可实现合作社社员年分红20万元。同时,为花山村村民解决固定就业4人,临时工200人以上,并通过种植优质牧草订单回购方式,使部分农户实现亩均0.2万元的种草收入。

  “由于养殖肉牛市场比较稳定、收益相对要高,比种养殖其它产业经济效益来得快,所以大部分村民很乐意养牛。”蔡兵表示,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如今村里已有部分村民开始自行散养肉牛,甚至有几户村民已养殖超过了20头肉牛。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挂钩扶贫单位的大力帮扶下,花山村立足优势资源,结合市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照“短期有效益、中长期有保障”的思路,确立了短期集中发展生态肉牛养殖等养殖产业、中期规模化发展金银花等特色产业、长期坚持发展橡胶和垂钓旅游业的扶贫产业体系,带动贫困群众依靠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致富,进一步助推贫困群众实现精准脱贫。

  云南网记者 姬祥虎

责任编辑:毛雪勰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