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历经考古五十载 历史文化放异彩——全国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波那遗址调勘工作侧记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03日 08:20:34  来源: 大理日报

原标题:历经考古五十载 历史文化放异彩——全国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波那遗址调勘工作侧记

□ 通讯员 张谷甲

2019年10月,国务院公布全国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波那遗址榜上有名。这是五十多年大波那遗址考古探寻云南文明之光取得的丰硕成果。

大波那遗址位于祥云县刘厂镇大波那村。是一处以春秋至汉代时期为主的古墓地和古遗址,包括龙山遗址、铜棺墓遗址、象山墓地、沙地古墓群四个区域。

1964年,村民在大波那村龙山脚发现了木椁铜棺墓,经云南省博物馆孙太初先生主持发掘清理,开启了大波那考古研究和古王国探秘。

大波那出土的铜棺是迄今云南发现的最大青铜器,也是全国仅有的一具保存完整的青铜时代铜棺。随着铜棺先后在日本、瑞士、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的展出,大波那遗址名声大噪。

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对大波那木椁铜棺墓主人的族属问题的讨论与探究不断。国内知名考古学者童恩正先生认为大波那区域属于“靡莫之属”;社会上对铜棺墓也众说纷纭,有白子国国王墓和庄蹻墓的猜想。云南著名考古学者李昆声先生和云南省考古研究所闵锐教授在通过古史研究和考古成果的对比研究认为,战国到西汉的昆明国以洱海为中心,国都很可能在祥云县大波那一带。

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曾对大波那出土的木椁进行了碳十四分析,结果为公元前400年±75年,即战国中早期。2007年,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用新的加速器质谱仪(AMS)对木椁样本进行碳十四年代分析,结果为公元前475±55年,处于战国早中期。两次测年比之前学者类比研究的时代都要早,因此不断有学者对碳十四测定的年代提出质疑。

1977年和2008年,在距木椁铜棺墓地约1公里处先后发现一座木椁墓,抢救清理发掘出铜剑、铜釜、铜锄等40余件器物。进一步证实了大波那遗址是古代西南夷一处重要遗址。弄清大波那遗址的基本状况,科学决策保护与利用迫在眉睫。

2013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大波那墓地发掘列为《洱海区域早期考古文化序列研究》的主要内容。祥云县人民政府将大波那文物调勘和考古工作纳入当年主要工作之一,成立领导工作组,落实工作经费,大波那文物保护工作开启了新篇章。

首先,文物考古队在大波那村针对性的开展了文物钻探工作,历时半年完成5万平方米的钻探工作,共探明三个古墓葬区,古墓葬115座、灰坑10个、古河道3处。大波那区域文物调勘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2014年,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大波那墓地考古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其中发掘遗址区150平方米;发掘墓葬区850平方米。通过规范、细致的工作,在墓葬形制、遗存内涵、考古新技术运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遗址区:有早期文化堆积,发现有干栏式建筑房址、柱洞、灰坑、灰沟等遗迹。

墓葬区:发掘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葬式多为多人二次合葬,年龄在20-25岁左右。墓葬长度大于6米的大型墓葬6座;3-6米为中型墓葬共8座。并在该区域首次出土了一具独木棺,棺内保存一把木柄铜钺,实属罕见。

本次考古工作使用数字化管理平台,采用RTK考古测量、影像三维重建和激光扫描三维模型和航拍等数字技术。对堆积填土采样浮选进行植物考古研究。出土人骨进行人类学鉴定和古DNA检测。出土金属器进行pXRF成分无损检测分析。出土铜、锡、陶、木器及时进行科学保护。丰富的考古信息和及时的文物保护措施为大波那遗址保护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以上严谨的考古工作,祥云大波那墓地发掘项目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被国家文物局等单位评为“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大波那遗址中墓葬规模大、规格高,文化内涵独特。出土的编钟、动物形铜杖首等青铜重器,是古代王权的象征。铜器以红铜和锡青铜为主,Sn%介于5%-10%的锡青铜合金配比为当地较成熟的铸造技术,有别于同一时期中原以及南方、北方(氐羌)铜器技术传统,为昆明夷铜器工艺类型。铜棺多注口同时浇铸工艺及精细的纹饰造型工艺水平,反映了战国早期洱海区域青铜器铸造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大波那遗址出土器物文化内涵丰富。有南方民族特有的铜鼓和葫芦笙;有南方干栏式房屋结构的铜棺,饰鹰、燕、鹿、马等北方草原文化特征图案;有中原文化特点的合瓦型编钟和六畜铜模型;山字格螺旋纹柄铜剑及柳叶形铜矛为洱海区域青铜时代典型器物。大波那遗址所代表的文化,填补了洱海地区战国至西汉这一时段考古学文化的空白,为构建这一地区考古学年代框架提供了重要资料。

历经考古五十载,跨越两千年的守望,大波那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云南两代文博人与社会各界不懈努力的硕果。新时代,新起点,希望社会各界同心协力,乘文旅融合发展的春风,保护利用好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张谷甲)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