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示范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 >> 典型示范 >> 正文
【云南省第五届“兴滇人才奖”获奖者巡礼】
植物化学领域的探索者——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黎胜红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30日 14:51:07  来源: 云南网
黎胜红工作照 记者 徐永进 摄 

  面对众多记者的采访,47岁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黎胜红显得有一丝局促,但一谈起植物化学,黎胜红却“健谈”了起来,话题从植物化学的历史到未来发展前景,从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到近几年自己研究的新成果……

  扎根云南20余年,立足我国西部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黎胜红围绕植物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功能和生物合成开展系统性研究工作,不断创新研究思路和方法,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作为科研工作者,能在植物化学领域有所建树、取得成果,我是幸运的。”黎胜红说。

  用心付出 总会有所收获

  谈起如何走上植物化学研究之路,黎胜红多次用“幸运”一词来形容自己的经历。“幸运”的背后却是专注于一个目标的不懈努力。

  1996年,从云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黎胜红在老师的建议下报考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生,面对自己从未接触过的知识,他通过几个月的自学和努力,最终成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一员,5年顺利获得博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黎胜红成为我国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家孙汉董的研究助理,开启了在植物化学领域的探寻之路。

  2003年,孙汉董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而黎胜红却选择了前往国外留学。“植物化学是一个生命力非常旺盛的交叉学科,趁着自己年轻,更应该走出去多了解国际先进的理论和研究成果。”黎胜红说。

  在德国马普化学生态研究所,对黎胜红来说,一切都需重新学习和掌握。为了解云杉表皮细胞结构,他从头学习植物切片技术,一头扎进科研中。夜以继日的研究,无数次的尝试,黎胜红在国际上率先建立和运用激光显微切割-超低温核磁共振-超高压液相色谱/质谱的单细胞水平植物化学研究新方法,揭示了云杉韧皮薄壁细胞和石细胞中的酚类防御物质,为精确定位活性天然产物的体内合成、运输和积累等开辟了新途径。研究工作得到了著名的德国洪堡奖学金和马普奖学金资助。

  “现代植物化学研究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仍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既然选定了研究方向,只要用心付出,总会有所收获。”黎胜红说。

  坚持不懈 方能实现突破

  2007年,黎胜红以“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的身份回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工作,并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多年来,他带领团队从30余种我国西部特色资源或药用植物中发现化合物2000余个,其中新化合物600余个,有重要研究价值和潜在应用前景的活性化合物40余个,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特色天然化合物库,其中30%以上为团队发现的新物质,这为天然新药和新农药的研究开发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并为相关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谈及丰硕的研究成果,黎胜红认为,在周俊院士、孙汉董院士、郝小江院士等科学家的带领下,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植物化学研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植物化学交叉研究领域向前迈进了一小步。

  二倍半萜这类天然产物结构新颖复杂,生物活性广泛,在自然界极为罕见,全世界仅发现1300余个,大多数来源于海洋生物,而在植物中的分布与生物合成一直是个谜。带着这一疑问,黎胜红立足云南植物资源优势,系统开展了植物腺毛中的活性天然产物研究。每年春暖花开时,昆明植物园内总能见到他与团队爬高下低观察植物和采集样本;每当夜深人静时,他与学生们的实验室里总透出一丝光亮。

  多年的坚持不懈,带来令人瞩目的突破。黎胜红带领团队发现两个家族系列新奇骨架并具有重要防御功能和抗炎免疫活性的二倍半萜,在化学顶级期刊上发表了我国大陆首篇植物化学研究论文,其中部分化合物在动物模型上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显著治疗作用,正在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下开展深入研究;鉴定了植物二倍半萜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填补了国际上对植物二倍半萜生物合成认识的空白,以封面文章发表在植物学顶级期刊上;植物腺毛天然产物研究也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并应邀在天然产物领域权威期刊上发表长篇综述。

  多年来,黎胜红在植物化学领域国际知名和主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他于2015年成为我国植物化学学科方向第一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并于2018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严谨审慎 科学不容含糊

  在黎胜红的办公桌上,整齐地放着一本本学生论文。对每一位学生提交的论文,黎胜红都会仔细核对实验数据,在文章思路、结构安排等各个方面耐心解释修改的原因及必要性。“科学不容含糊,必须保持严谨审慎,发表文章无论大小都必须经得起考验,这是我20余年所坚持的,也是要求学生们所必备的素养。”黎胜红说。

  细数自己培养出来的22名博士和硕士,最让黎胜红骄傲的是自己带出来的第一位博士生骆世洪。在骆世洪即将毕业时,由于所选课题还有新的疑问,黎胜红让他推迟毕业、专注研究,这一度让他非常不理解。面对学生的情绪,黎胜红鼓励说,科研就是要有一种“刨根问底,做到极致,不留遗憾”的精神。最终在黎胜红的指导下,骆世洪顺利完成了研究课题,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中科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与黎胜红共事10余年的刘燕博士说:“黎胜红老师始终保持科研初心,总是埋头钻研文献,时时关注国际前沿最新科研进展。他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造诣、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令我深深佩服,他的言传身教也让我感受到学术之路永无止境。”

  “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是我们研究者的宝库,如滇重楼种植周期一般需要7年至8年,如果能够解析其药用成分生物合成途径和规律,开发新型生产方式,将极大促进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应用,并有效解决植物资源持续利用的难题,这是我们正在承担的云南生物医药重大专项研究。”黎胜红说。

  云南网记者 季征

责任编辑:范春艳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