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粒米如山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02日 09:50:16  来源: 云南网-民族时报

原标题:粒米如山

张广荣

每次端起饭碗,我都会想起正在发起的“光盘行动”。它那“粒米虽小犹不易,莫把辛苦当儿戏”的标语时刻让我想起母亲“粒米如山”的教诲。

粒米如山!我深信不疑。

山,沉稳坚韧,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恰似米,炊煮煎炸,滋养着繁衍的希望。“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民让粟米馥郁芬芳累累成实,到达餐桌恩养生灵。由此,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说:“粮食有灵性,粒米要蓄积。粒米之恩重如山!”

先辈的话,我深信不疑。一粒小小的米,从春到秋,从种到收,加上水分、阳光、空气、土壤、肥料、人为灌溉等农民叩拜劳作,包含了太多的艰辛与汗水。我们又岂能“粒米狼戾,穷奢极侈”呢?

天地“粮”心,珍食莫蚀。从小到大,奶奶都是这样教育我。记得小时候,我总嫌奶奶抠门。有时锅底的米粒煮糊了,她总会铲起来用刀仔细地把黑焦层刮去,再烧成锅巴稀饭给我们喝,还笑眯眯地说,喝这样的稀饭有助于消化。那时的我非常挑食,常常厌烦地喝上两口,就推着剩着大半碗锅巴稀饭的碗,谎说自己吃饱了、喝不下了。奶奶见状,也总是唠叨:“食不净则多病,食不尽则多蝇。米粒里住着山神,不吃干净,它可以把人压死。”吓得我心生感恩,赶紧捧碗喝光,生怕丢弃一个米粒,还故意喝出声响。

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又有几人能真正体会到“米饭粒粒念汗水,不惜粮食当自悔”。珍惜粮食,敬畏粒米,就是造福人类。

对于米,汪曾祺先生有过经典描述。笔下有一个叫作八千岁的人物,开着一个米行。他那店里一排溜开几个大米囤,从“头糙”“二糙”“三糙”到“高尖”应有尽有。挑箩把担卖力气的吃头糙米,一老碗紫红紫红的糙米饭,上面堆上岗尖岗尖的腌小鱼和小青菜,大口大口吞食;住家铺户吃二糙三糙米,比头糙精致,米色亮白一些;所谓高尖,精致透亮,只有高门大户才吃,普通百姓不是吃不起,只是总觉得有些糟蹋东西。中国人自古惜福心理就十分强烈,字纸尚且不肯浪费,更何况养身的米?《西游记》里写到老和尚一日头疼目胀,浑身火热,悟空说他前世里是金蝉子长老,一日吃饭掉下一粒米,所以该这三日灾,看他们还敢再糟蹋粮食!

是呀!真正有品德、有修养的人不肯慢待了世间万物,尤其是珍珠一样的米。我长久不忘的是童年母亲说的——粒米重如山。这话的本意是每粒米都凝聚了天地之恩,人该珍惜粮食,让自身散发勤劳节俭的魅力和磁场。《尚书·大禹谟》曾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记载;晚唐李商隐作品《咏史》也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诗文。这都无比清晰地告诉我们勤劳节俭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乃至对国家发展的至关重要。

现如今,我们更应明白“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作为自古以美食闻名于世的“舌尖上的中国”,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就是对“粒米如山”的敬仰。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滕州张汪镇皇殿岗小学)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