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弥勒市:文化续传承 民族团结一家亲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03日 10:09:30  来源: 云南网-春城晚报

  原标题:弥勒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文化续传承 民族团结一家亲

  弥勒市有汉、彝、苗、回、壮、傣6个世居民族,23个少数民族人口占了总人口数的44.9%。各民族形成了既保持各民族特色,又体现各民族融合发展的特点,民族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近日,记者走进弥勒市太平湖森林小镇、可邑小镇,深入了解弥勒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成效。

  太平湖森林小镇 一季一花海

  弥勒市东部距离市区约17公里的太平湖森林小镇,投资约15亿元,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是游客的健康生活旅游目的地之一。小镇根据云南气候打造了“一季一花海”,无论哪个季节到此,总有盛开的鲜花能观赏。姹紫嫣红的三角梅、金黄的银杏叶、漫山遍野的紫柳、粉红的樱花、鲜黄的玛格丽特等,配上精心规划设计的人工湖、露营酒店、远方磅礴的太平水库,景色别致。

  90后小伙见证了小镇从无到有

  在小镇里,有一个叫毕云锋的彝族小伙,90后的他已是太平湖森林木屋酒店营销部经理。他不仅见证了太平湖森林小镇从无到有建起来的每一天,也和各族同事拿起锄头、抱起砖块,亲身投入到这片沃土的建设之中。

  2018年元旦,毕云锋来到酒店项目处上班。作为首批进入该项目从零干起的人,他面对的是无数个小山包和泥水交融的土路。“那个时候有点忐忑,朋友问我在什么地方工作,我说在酒店,他们都会问我‘在什么酒店工作会弄一身的泥巴’。”毕云锋说。现在,生活越来越好,稳定的工作、固定的薪资,毕云锋幸福感越来越强。

  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因太平水库而得名。太平水库水域面积达13000亩,总库容约86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0余万亩,改变了弥勒坝“干南乡”的面貌,促进了弥勒市域经济的发展。如今,太平水库及其周边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小镇。

  小镇建设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毕业于网球专业的毕云锋,曾经在弥勒市做过网球私教,每小时120元,每天教4小时,但客户不是时时都有,而且交通不便导致回家也不太方便。“私教工作不是很稳定,现在自己成了家,有了孩子,也就不想再往外跑了。正好家门口有工作机会,每个月工资5000元左右,各方面都比较满意。后来,我母亲也在小镇项目里负责绿化工作。”他说。

  毕云锋家就在太平水库附近的阿乌村委会尖山一村,以前进村,老路泥泞不堪,生活物资要靠牛车拉甚至人背才能运送进村。2015年,太平湖森林小镇开发后,他们村也随之受益,泥泞的土路变成硬化水泥路,路灯也安装起来。交通便捷了,村民外出更加方便,收入也慢慢增多,半数以上的村民开始改扩建新房,毕云锋家也建了新楼。

  现在,太平湖森林小镇已成为解决附近村寨富余劳动力、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项目。小镇里现有彝族、傣族、壮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员工62名,占员工总数的31%,各民族在工作中和睦相处、和谐发展。

  希望村寨更加美丽和谐

  撒尼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毕云锋介绍,他们村撒尼人较多,撒尼人既有弹三弦、火把节、斗牛等这些彝族传统活动,也有独特的地域服饰风格。现在,遇到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时,村民们依然穿着美丽的民族服装参加。自小,毕云锋家里都保持着用彝语交流的习惯。现在,他在家也会教自己2岁的儿子学说彝语。

  毕云锋介绍,村里几辈人一直还传承着彝族文化。传统文化没有丢,更没有没落。“直到现在,家父在晚间闲时也会弹一弹彝族传统乐器三弦,母亲则喜欢唱唱彝族民歌。闲暇之时,我也会向父亲学习一些三弦弹法。”毕云锋说。

  对现在的生活,毕云锋觉得很满足。他还给自己定了一个5年内的小目标:再添辆新车。他也希望太平湖周边各村各寨能建设得更加美丽和谐,以此迎接八方来客,带动周边各族群众、更多的乡亲增收致富。

  可邑小镇 确实很“可以”

  从太平湖森林小镇向西北驱车30公里,有个可邑小镇。走进这个村子,先映入眼帘的是盛放的花朵,山间土黄色的土坯房也吸人眼球,烟囱冒着缕缕青烟,懒洋洋的狸花猫在青褐色的围墙上打着盹,干净的石板路纵横交错。游客们都说:可邑小镇真的很“可以”。

  体验原生态彝族文化

  可邑在彝语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全村268户765人,以彝族支系阿细人为主,少数民族人口占98.68%,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山寨。可邑村民风淳朴、文化深远,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跳月”“阿细先基”的源生之地,也是“阿细祭火”、阿细酒文化最为兴盛之地。

  行走在起起伏伏的石板路上,这里到处流淌着浓郁的彝族文化风情:在民族团结进步广场,游客们在当地彝族同胞的带领下跳起欢快的舞蹈;在彝族文创店,设计师将传统彝族文化元素和现代生活相结合,具有彝族特色的书签、袋子、纪念品等伴手礼琳琅满目;在民俗传习馆,游客可以在村内艺人的帮助下,学习传统三弦乐器、吹笛、彝族舞、草编手工等,用自己的双手感受彝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以来,可邑村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方针,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特色小镇,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生态文化村”“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老房改造让古村落焕发生机

  2013年,在弥勒实施“美丽家园”行动计划带动下,可邑村内农房得以重建或加固,也正是通过这次契机,可邑村彝族文化内涵融入到村庄建设中。

  走进一家老旧房改造成的餐馆,小射灯、小插花、地板砖、艺术壁画、小桌子等现代元素,与木质层板、方型土坯砖墙产生了一种奇妙的碰撞。可邑村民宗专干陈芙蓉说:“土坯砖墙是专门露出来的,刷上了透明胶水,就是让游客看得到这是最真实的老房子。”

  陈芙蓉介绍,现在村里的老旧农房正在逐步改造成安全舒适的餐馆、民宿酒店、娱乐客栈、酒吧等,目前已改造好的10余套民房已经投入运营,接下来将陆续改造43套老农房。看着一栋栋昏暗潮湿、灰扑扑的老土坯房被改造成亮堂堂的新房,陈芙蓉说:“老房改造既能保护我们这一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又能让它焕发生机。”

  旅游带动500余村民在村内就业

  2019年,可邑村人均收入达1.9万元,比2018年增加了1000多元。“村民就近就业,村子也变得热闹起来。村民从每天上午9点工作到下午5点,下班后还可以继续干自家的农活,工作、农活两不误。”陈芙蓉说。

  目前,可邑村农民收入主要以旅游、种植业为主,旅游业发展直接带动了500余名村民在村内就业,村民收入一年比一年好。2019年,可邑小镇游客数达162.4万余人,旅游产业总收入3962万元。销售特色苹果、核桃、蜂蜜、土鸡蛋、山羊等当地土特产也是村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可怡心园客栈老板毕钢是可邑村原住民,2015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将自家两栋老房子改成了客栈。“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改造了我的老房子,没想到一做就尝到了甜头。”毕钢说。他的客栈最多可以接待20余桌客人,主打彝族特色菜肴,忙起来的时候还要请同村人来帮忙才能服务好所有客人。下一步,他将把彝族特色歌舞融入到客栈服务中,用更具民族特色的服务招待八方游客。(记者 夏苇)

责任编辑:钱霓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