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寻访凤凰寺■ 北  雁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1日 06:40:13  来源: 云南网-大理日报

原标题:寻访凤凰寺■ 北  雁

2018年6月16日 星期六 晴

我一直以为,在洱海沿岸的这片土地,绝对绕不开的两大历史名人,一个就是我在前文已多次提及的李元阳,另一个就是被称之为桂楼先生的杨黼。李元阳的《中溪汇稿》中曾收录有一篇《杨黼先生传》,据说这是他唯一的一篇人物传记,寥寥几百字,一位才学过人、并具几分仙气的杨黼先生便跃然纸上。诚可见元阳先生对这一位大理贤达的景仰与敬重。

在阳溪与大丽公路的交会路口,一块石碑上刻着的“桂楼故居”四个大字格外醒目,每次从旁边经过,我都会感到一种由衷地敬仰。是的,桂楼先生,就是那个把名字与这个村庄、或者整个苍洱大地都绑在一起超过六百年的人,渐渐地也就成了这个两千多人口村落的另一种代名词。

沿着标识往东数百米,就到了向阳溪村,位于村心的学校门口,便是这座仰慕已久的“桂楼祠”。然而到了今天,桂楼祠却被当地民众请进了一座被称为凤凰寺的寺庙。那是一个古色古香的白族院落,青瓦白墙,绿意幽幽,远远就能看到一道色泽清晰的条幅贴在围墙上面:“纪念桂楼先生诞辰648周年!”中间一道高大的白族出角大门,左右一副对联这样写道:“凤凰栖梧桐唱响天地,名士隐桂楼垂范古今。”在被称为“文献名邦”的大理,仁爱孝悌与诗书继世一直都是倍受人们推崇的道德伦理,所以直到今天,这位早已仙逝五个多世纪的桂楼先生,仍旧是苍洱大地上一位仁爱孝亲、潜心治学的道德典范,甚至早就被人们定格为仙、定义为神。

推开虚掩的木质大门,我走了进去,这是一个不算太大的院落,但仅有的两座房子分别建在西边和北边,所以场院还是感觉十分空阔,新植不多几年的桂树,还有古柏、梧桐和槐树,将小院衬托得古意幽深。其实进门时看到的对联,我就似乎有所启悟。梧桐是我国最早有诗文记载的著名树种之一,《诗经·大雅》中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句,成为梧桐引凤的最早记述。而在这里密植梧桐,似乎正对应了被喻作是凤凰的桂楼先生杨黼。

进门侧望,那个闻名已久的“桂楼书房”就隐在东边的墙角落里,人们在旁边插满厚厚的几层红香。日积月累,红香早已燃尽,只剩香棒,密如针毡。洱海边的居民,总用燃香的方式对那些神圣之物表达虔诚与敬畏,除了供在家里或是祠堂里的祖先牌位,还有那些供在寺庙里的神灵,有时候也可能会是一座桥、一棵树、一口井、一块石头、一条河沟。特殊的崇拜方式,让他们将许多事物当成了自己民族的灵魂和精神信仰。

桂楼书房就是一间大约四平方米的陋室,木板作壁,木栏为窗。大约六百年前,才学过人的杨黼先生在简衣简食、养老孝亲之余,就躲进类似这样一阁书房,“偃仰其中,歌咏自得”,并因此成为他“以方言著竹枝词数千首”和“注疏《孝经》数万余言”的心灵居所。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尽管眼前只是一个简单的复原图,但这个狭小简陋的书房却给我足够震撼。遥想当年每岁春来,草色映帘之时,杨黼先生的桂楼书房会是怎样一种宁静致远的境界?

走到小院东北角,就是凤凰寺大殿,庭前亦植有两株梧桐,正对的堂前厦柱上,一对对联如此赞道:“汉字白读百二名邦仅有,山花诗唱千年文献他无。”在后人看来,杨黼先生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莫过于“以方言著竹枝词数千首”。相对我们早已熟识的唐诗宋词元曲,这是一种全新的诗歌格式,以“三七一五”的白族民歌体式抒写,每八句为一首,分上下两联,各联前三句为七言,第四句为五言。因这种格式又被当地人称之为“山花体”,所以竹枝词又称之为“山花诗”或“山花词”。

在东北角的楼房前面的花坛里,我找到了那块仿制的“山花碑”,在背面刻着的就是那首代表杨黼竹枝诗最高境界的《词记山花·咏苍洱境》,全诗共十首,五百二十多字,我照着汉字用白语念完其中第一首:“苍洱境锵玩不饱/造化工迹在阿物/南北金锁把天关/镇青龙白虎;山侵河处河镜倾/河侵山处山岭绕/屏面西泻十八溪/补东洱九曲。”翻译成汉文,大意如此:“苍洱景致观不尽/造化工迹万千众/南北金锁据天险/镇青龙白虎;山影倒映海面倾/海水荡漾山盘旋/十八溪水从西来/注东海九弯。”

真正的“山花碑”存于大理古城的市博物馆碑林,与“南诏德化碑”和“元世祖平云南碑”合称为“大理三大名碑”。而“山花碑”的诞生,代表着竹枝诗体的正式创立,此后五百多年,大理地区,这种白语汉字的诗体格式一直沿用至今,渐而成为民间文学的一大主流,包括作为白族地方剧目中的重要形式“大本曲”,直到现在还大量使用这种诗体格式。这种诗体的真正伟大之处在于用汉字记录了白语。白族是没有文字的,山花诗弥补了这一缺憾,读来却韵律十足、朗朗上口,翻译为汉字后,依旧格律不降,字数不减,意境不变,真可谓是妙曲神工。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