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小镇里的“大”学校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6日 10:10:12  来源: 云南网-民族时报

原标题:小镇里的“大”学校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龙兴刚

曲曲折折的山路如书 写满元江的心事

白色的房子在路边 如我不舍

我靠向玉溪的冬天 心停靠在因远

……

这是一名来到位于元江县因远镇的民族语言抢救与文化体验培训学校学习过的学生写下的诗句,学校创始人白碧波教授和许鲜明教授把这首诗贴在了学校教室的墙上。

二月的一个下午,白碧波和许鲜明坐在学校院子的凉亭里,也许是因为经常性的田野调查,让他们儒雅的面孔上带着几许风霜。他们,像两位守护着农田的农夫,眼中既有对收获的满足与喜悦,也有对未来的期许与盼望……

一场关于濒危语言抢救与保护的对话就在元江因远初春的阳光里慢慢展开。

心所依处即家园

云南不仅是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也是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王国。地处玉溪、红河、普洱三州市交界的元江县因远镇因为区位特点,各民族在这里交往交流,各民族语言也在这里交融发展。

许鲜明说:“语言是一个族群重要的特征和身份识别标志。语言不仅承载着一个族群远古的记忆,而且还蕴含着一个族群对天文地理、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农业技术、族群历史、民间文学、植物医药等的认知成果,是一个民族的活历史,代表一个民族的智慧。语言包括方言的重要性还在于它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某种语言消失,它所承载的知识和智慧也随之消失。因此,一种语言无论它的使用人口多少,都是全人类的重要资源,应加以记录保护,永久存留。”

2014年7月,白碧波、许鲜明两位教授自筹资金,开始在元江县因远镇筹建“民族语言抢救与文化体验培训学校”。 2015年退休后,他们来到了这里,继续着记录、典藏、保护、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和濒危语言保护的事业。

2019第二十个“国际母语日”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湖南长沙正式发布了首个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重要永久性文件《岳麓宣言》,号召国际社会就保护和促进世界语言多样性达成共识。《岳麓宣言》也是联合国“2019年国际本土语言年”的重要基础性文件。濒危语言面临的困境,正在引发更多全球关注。

许鲜明和白碧波在因远专心地做着他们想做的事,这里成了他们的家园。

深山宝藏有人识

《诗经·召南·草虫》有吟:“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啜啜。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中,有大量借用植物表达美好情感的诗句。许鲜明和白碧波研究哈尼族搓梭人语言的时候,发现了400多个用植物的花、果、根、叶等植物器官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暗语”。比如把一种叫无根藤的植物放在人家门口,就是告诫这家人不要造谣生事,中伤别人。一位听过他们讲课的学生说:“这不就是认知语言学里的隐喻说吗?如果我们将一千种人类隐喻暗语实例收集起来,是不是有点像截获了足够长的密文从而可以发现破解密码的玄机了呢?”

濒危语言里所蕴藏的价值,吸引了全国乃至国外的专家学者和学生前来“寻宝”。吸引他们来到这里有三个原因,一是可以接触到学校里大量收集整理的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的实物资料和数字化资料;二是可以学习到传统语言记录与前沿现代技术有机结合的方法;三是可以体验当地多种民族具有千年历史底蕴的丰富文化。

白碧波说:“元江县民族语言抢救与文化体验培训学校自落户因远镇以来,已面向全国举办了10期‘民族语言记录与典藏技术培训’,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4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等1300余人参加了培训。他们中有来自国内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硕士、本科生,还有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国莱斯大学的博士生,法国、美国、泰国、摩洛哥、西班牙等1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

学校与云南财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联合建立了“云南濒危语言典藏基地”“语言文化研究与传习实践基地”,与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建立了“翻译硕士培养实践基地”。

这里,成为了玉溪市人才工作创新项目基地,甚至有学者把这里称为濒危语言典藏保护“因远学派”的发源地。

一个“大计划”

在语言研究领域,有一个名气不小的“云南濒危语言记录与研究创新团队”,被同行简称为“玉溪团队”,这个团队在白碧波、许鲜明两位教授的带领下,自2001年起开展了调查、监测云南濒危语言、人口特少族群语言,并展开了抢救记录和研究工作。2013年3月,在“中国云南濒危语言资源采录技术培训会”上,国内同行专家认为:“玉溪团队”在录音方法和软件使用方面,目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技术研究路线、规范标注方面,发挥了中国濒危少数民族资源语言有声数据库建设的示范作用。

到了因远以后,他们提升研究水平的努力一直没有停过。白碧波说:“利用科学技术保护、典藏、传承濒危语言文化是当下创新实践研究的重要工作。这是现代和未来让濒危语言文化重生的一个机遇,也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从学科发展看,运用数字化、多媒体手段,全面真实地记录保存中国濒危语言文化的面貌,是一个具有开拓性和长期性的领域。”

在因远建设一个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中国濒危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成为两位教授开始奔走筹措的优先级工作。一个“大计划”正从设想走向方案。

许鲜明说:“‘中国濒危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建设是顺应时代和科技发展,通过现代技术将中国濒临消亡的语言文化的音频、视频、文本、照片等数字化产品进行收藏、研究、使用、展示,以实现教育、传承、观摩、再造、呈现、延伸和扩展的目的。其具有不受时空局限,携带、存储、线上线下使用便捷的功能,能够服务于地方语言文化创新和国家语言文化建设。”

他们,用钻研学科的执着,向每一位来到这里的客人介绍着这个“大计划”。

此时,在初春暖风的吹拂下,学校篱笆外的田野里正铺开满眼的新绿……(龙兴刚)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