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美食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民族视窗 >> 民族美食 >> 正文
记一次难忘的沱茶厂之旅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23日 11:46:00  来源: 云南网-大理日报

原标题:记一次难忘的沱茶厂之旅

中国是茶的故乡,唐代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可见,茶已经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段相当漫长的岁月。在我的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茶的踪影:爷爷清早起床要泡一缸浓茶,爸爸一到办公室要泡一杯绿茶,妈妈在休息的时候会冲泡红茶喝,我给自己煮奶茶时也会从茶筒里抓一些茶。有时我就奇怪,都是茶叶做的茶,怎么就那么多的种类?什么绿茶呀,红茶呀,五花八门的。而我最好奇的是家里那些一饼一饼的茶又是怎么一个由来。现在我终于有机会把它弄弄清楚了。

那是6月5日,一个炎热的下午,我们大理日报小记者团要到下关沱茶厂采风。我带着我的疑问开始了我的茶厂参观之旅。我们先去参观茶厂的车间,车间看似小,却可以容下几百人,装下几千袋茶叶。在车间的时候没有看到制茶的人,问了带队的老师后才知道星期六茶厂休息,其次就是茶厂要搬迁到银桥去。我们从开始走到茶厂的尽头一共有十几间车间,其中还有两座花园。出了车间的大门,就来到了大理沱茶博物馆。这是个载满历史的地方,在这里我慢慢解开了我的疑惑。

原来我家那一饼饼的茶叫沱茶,它起初的名字是“坨茶”,现在是“沱茶”。因为下关的“坨茶”要通过“茶马古道”运到四川,而他们那边有一条有名的河叫沱江,久而久之就有了“下关的茶,沱江的水”之说。后来坨茶的“坨”的土字旁就变成了三点水的“沱”。它的名字就成了现在“沱茶”。

沱茶的样子有的像窝窝头,有的像一个团子,还有的像一个海螺,但无论什么形状看起来都是一坨。在茶厂讲解员的解说下,我还知道它之所以要压成一坨并在中间留有一个“大窟窿”,是为了让沱茶中间的水分更容易排出。不得不说劳动人民最智慧呀!

采风活动中有一个特别的环节,那就是亲自体验做沱茶。做沱茶有三个关键步骤:称,揉,压。我们一一体验了称、压,但没有揉。揉为什么不可以去体验呢?因为那是制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出了什么差错,一个沱茶就全废了。对于完全陌生的我们就一定不能试了。这一环节就交给技术精湛的制茶大师吧!

在活动的最后,我们小记者一行就上了楼。在观看沱茶厂文化宣传片的时候,讲解员老师邀请大家品尝了用生茶泡出来的茶汤。那个茶汤是什么味道的呢?我们的回答都各不一样。有人说有腥味,有人说没啥味,还有人说含一会有苦味。我呢,是尝到苦中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后来老师告诉我们,世界上每个人感受到的味道都不一样,只要是自己舌头喜欢的味道,便是最美味的,我想我的舌头是喜欢茶的。

采风活动的时间过得很快,回家时大家都有点意犹未尽。我们各自把这次采风的纪念品——一个包得严严实实的沱茶仔细地装好。我打算把这个沱茶好好地收藏起来,慢慢地回味这次难忘的活动。(读者 杨浩轩)

责任编辑:范春艳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