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村寨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民族视窗 >> 民族村寨 >> 正文
大姚青年咩顺华 返乡创业带出一个重楼村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5日 17:53:16  来源: 云南网

大姚青年咩顺华 供图

  晚秋,来到位于大姚昙华乡子米地村委会小村小组的高原特色产业重楼溯源示范基地。放眼望去,一片片华山松林的空隙间,原生环境状态种植的名贵中药材滇重楼茎壮叶肥。

  地边,几个慕名而来购买重楼的客商,将新采挖的重楼称重、付款后满意而去。“今年采挖的是9年龄的(重楼),产量有600多公斤,种子100多公斤。”正在地边忙活的基地负责人咩顺华说道。

  “我们小村小组共47户,45户种了重楼,共种植重楼110亩。子米地村委会三分之二的农户种植了重楼。重楼收入5万元以上的农户多着呢。这个重楼溯源示范基地,都是咩顺华带出来的。”昙华乡乡长杨金洪告诉大家,在返乡青年咩顺华的带领下,小村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重楼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蹚出了一条新路。

  2003年,咩顺华初中毕业,像大多农村青年一样,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他先后到过玉溪、山东青岛、北京、深圳等地,干过石材加工、瓷砖生产、机械装配等工作,丰富了经历、开阔了眼界。在深圳打工期间,咩顺华得到一个偶然的信息:重楼,特别是滇重楼,在大城市需求量大,虽价高但供不应求。“我们昙华山,海拔在2480米,气候湿度大,大多时间云雾缭绕,是重楼生长的最佳环境。返回家乡、发展重楼产业,咩顺华萌生了这一想法。”2007年,咩顺华回到自己家乡,开始了他的“重楼”梦。仿野生环境种植重楼,在昙华乡没有先例。第一年种植,咩顺华没有经验,技术不成熟,以失败告终。看着投资种下去的重楼没有出苗,咩顺华在“心疼”的同时,也认真总结失败的原因。他经常会到大山中,观察野生重楼生长环境,生长习性,渐渐地摸索出了种植经验。随后,他种植的重楼成活率高,长势好、产量高,成为了中药材客商的“抢手货”。咩顺华也成了种植重楼的专家,成为了云南省科技特派员。

  重楼种植是一个高投入、高要求、周期长的产业。咩顺华从最初的一分地试种,历经14年发展,到今年,种植面积已达15亩。采收期到来的6年间,每年重楼收入在15万元以上,成为了大山里的致富带头人。

  小村小组的重楼出名了,子米地村委会的重楼有名了。慢慢地,咩顺华家变的热闹起来,前来向他学习重楼种植技术的农户络绎不绝。家看家,户看户,在咩顺华的带动下,小村小组45户村民全先后都种植了重楼。村民李学聪、李学开等农户,每年仅重楼种植收入都超过10万元。

  从一分地到100亩,从零散种植到规模化种植,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咩顺华成功带出了一个重楼村。

  云南网记者 吕瑾 通讯员 张惠伦 李明芬 张从华

责任编辑:范春艳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