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绿春春常绿|指尖传承的“针”功夫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9日 09:09:03  来源: 云南网

  彝族刺绣,是灿若星河的彝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反映了彝族图腾崇拜和民俗风情,是彝族人引以为傲的指尖艺术。

绣娘的彝绣作品

  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牛孔镇鑫盛社区绣娘工作室,几位当地的彝族绣娘正整理着自己的得意绣品,亲切地向记者介绍彝绣这一非遗传统技艺,交流指尖“针”功夫。

  “彝绣历史悠久,独具风格,作为彝族儿女,祖宗传承下来的技艺,我们一直在学习、发扬。2009年,彝绣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都非常高兴,这意味着这项技艺能够被发扬光大了。”鑫盛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施红晓兴奋地说道。

绣娘的彝绣作品

  作为崇尚自然的民族,无论是大自然里的花草树木,还是神话故事里的麒麟凤凰,都能化作图案绣在衣服上。看似抽象的图案却是彝族文化的生动写照,也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地彝族至今保留着女儿出嫁时由母亲缝制嫁衣的传统,各种精美的图案组合在衣服上,代表着娘家人的祝福,也是民族文化中独特仪式感的彰显。

  农闲时间,彝族阿婆们或三两结伴,或自己在家缝制绣品。阿婆们手捧绣帕,针线在其间来回穿梭,娴熟的手法不禁让人赞叹,色彩的搭配,万物的呈现,无一不显示出她们高超的技艺。阿婆们表示,彝绣里最难的是垫布绣,画图、剪纸、裁布……在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后,才能绣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刺绣间,阿婆们不时会唠唠家常,也会吟唱老歌,欢声笑语间都诉说着生活的美好。

绣娘的彝绣作品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2022年下半年,牛孔镇成立了绣娘工作室,让这群身怀指尖技艺的绣娘有了“家”。目前工作室里,有骨干绣娘15名,绣娘团队也有100多人,其中年龄最大的68岁,最小的37岁。

  绿春县也曾多次组织、聘请楚雄州以及全省范围内的刺绣专家到牛孔镇为绣娘培训。作为对口帮扶单位的上海市长宁区,还曾组织牛孔镇当地的绣娘到上海学习,帮助她们提高技艺。

绣娘的彝绣作品

  当然,再精美的手工绣品,如果只是孤芳自赏,显然是不够的。鑫盛社区副总支书记施红晓表示,目前绣娘们缝制出的绣品,多数还是以满足自家穿戴为主,因为名气不够大、交通不便等问题,产品还是卖不出去,彝绣技艺和文化传承都面临着发展困境。到目前为止,绣娘工作室最大的一笔订单来自上海,需要缝制330个米袋,每个袋子90元,总价近3万元。对于薪酬的分配,工作室团队也是讲求多劳多得。

绣娘们正在刺绣

  时至今日,如何让彝绣“飞”出深山,如何让当地妇女走出一条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新路子,都成了当地彝族刺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云报全媒体记者 官媛敏 吴沛钊 殷洁 马喆 黄翘楚

  绿春县委宣传部 吴奕槿

  绿春县融媒体中心 李建东

责任编辑:杨景涵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