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始终坚持“以文兴旅,以旅彰文”,立足区位优势,挖掘特色民族优秀文化内涵,打造集旅游观光、文化展示、休闲度假、民俗经济等功能于一体的“澜沧新街”,进一步促进澜沧县各民族社会交往、经济交流、文化交融,焕发各民族融合新“春天”。
开启喷泉“水舞秀”,打造城市新地标
“拉祜!拉祜!拉祜哟!快乐拉祜哟……”这首《快乐拉祜》在“澜沧新街”的音乐喷泉处响起。喷泉跟随音乐伴舞,将最具活力和表演能力的水体语言,演绎成一组美轮美奂、缤纷绚烂的动态景观。它独特的呈现形式,把一首首民族特色歌曲“演绎”得惟妙惟肖,俘获了各民族男女老少的“芳心”。
居民赵小婷说:“我带着家人来看音乐喷泉,真的很震撼,太美、太漂亮了,看的人特别多,作为澜沧人我真的很骄傲,感觉我们的澜沧是发展得越来越好了。”“澜沧新街”的音乐喷泉充分展现澜沧的民族特色和文明城市形象,给居民和游客提供精彩的视觉盛宴,进一步提升澜沧旅游和文化价值魅力,也提高澜沧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澜沧城市新地标。
开启“地摊经济”,绽放城市烟火气
“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各民族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在南朗河畔的“澜沧新街”上,有2000余个拉祜风格的木屋摊点极具特色,木屋层层叠叠,交叉错落,色彩丰富多彩。各族村民带上自家的农家特产、采摘的野菜、种植的中药等到摊位上进行售卖。摊主的叫卖声、顾客的交谈声、此起彼伏的碰撞声,带来浓浓的“烟火气”,形成澜沧“地摊经济”的一大特色,让各族居民有了新的创业就业之地,也为澜沧这座边陲小城点亮繁华的“夜幕之光”。
“买苞谷吃吧,新鲜炭烤,五元两个。”在一家专门售卖烤苞谷、红薯、土豆的摊点前,老板不停叫卖着,一双粗大的手在炭火之上翻烤食物,看到有人驻足,不失时机地向顾客推销自己的商品。“澜沧新街”的打造,让许多这样的居民群众能养家糊口又有谋生之计,也让这座民族聚居的城市有了烟火气。
为了更好地发展“地摊经济”,“澜沧新街”按照“统一样式、规范经营”的原则,所有摊位、摊点设计统一的外观和标识,做到一街一个样式,努力打造街头摊点的景点。相关部门成立管理专班,设置志愿服务点,协调城管、公安、交警、市场监督、应急管理等各方力量为“地摊经济”文明发展保驾护航。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给商家、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更有力地激发市场经济的活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举办“文艺活动”,彰显民族文化特点
“拉祜山乡变新样,充满信心跟党走……”“澜沧新街”上热闹非凡,特色的拉祜语歌曲吸引了众多游客。为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澜沧新街”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以文化团体为主体,将党建工作与民族优秀文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澜沧新街文化宣传阵地的作用,以“红色文艺轻骑兵”点缀“澜沧新街”。
“澜沧新街”每年推出篝火晚会、传统“三跺脚”舞会等体验项目,举行非遗传承人展演及拉祜族音乐表演、民族服装秀等文化活动,以及元宵灯会、中秋赏月会等具有民俗特色的主题活动。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歌、舞蹈、服饰等都会给观众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取材于边疆民族地区生产生活题材的轻歌曼舞表达云南各族儿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同时也彰显澜沧浓郁的边地民族优秀文化特色。
时至今日,澜沧新街显然已经不仅仅是一条街,而是成为了一个具有人气、受人拥护的“品牌”,吸引了各地群众的参与互市,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发展成为澜沧特色贸易新地标和靓丽城市名片,展现出澜沧县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画卷。
澜沧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 供稿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