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创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 >> 示范创建 >> 正文
【幸福澜沧 团结花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共“演”幸福新生活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2日 10:57:54  来源: 云南网

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依托丰富的民族优秀文化资源,探索出“党建+文化”模式,打造出班利“摆舞之乡”、老达保“乡村音乐小镇”等特色文化品牌,开创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不仅有效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还将其转化成为村民致富的“聚宝盆”,助力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擦亮“摆舞之乡”名片,为幸福生活“赋能”

“最美丽的地方,就是拉祜山乡,清晨鸟语欢歌,让心放松;共产党政策好,拉祜人勤劳动,团结友爱,让我们一起走……”在班利村的露天文化舞台上,村民们身着拉祜族传统服饰合唱《最美丽的拉祜山》。能歌善舞仿佛印刻在拉祜族人的基因里,用一把吉他、一只象脚鼓或一支芦笙,从未系统学习过音乐的村民便能演奏出天籁般的乐曲,让听者沉浸其中,陶醉忘返。

班利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经济产出和发展动能?

借助沪滇协作优势,两地干部携手合作,组织村里的文艺骨干到丽江市、西双版纳州等地学习文化帮扶经验;充分利用上海文化产业优势,积极导入文化资源,加强班利村与文化企业、民间艺术团体合作,引入专业文化传媒公司,对歌舞节目、舞台演出进行公益指导;邀请县文化馆对60名文艺队员进行形体训练和歌舞节目编排,达到公开展演水平;借助政策支持,带领大家前往昆明、上海、北京等地进行演出,2022年,由11名村民参与演出的《摆出一个春天》登上央视春晚舞台。

随着班利“摆舞之乡”名片的不断擦亮,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村民的收入也不断增加,村民兴奋地说:“2016年,我们一家的收入才3000多元,现在已经能达到10000多元了,大家舞跳得越来越欢了,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了。”

班利村以“拉祜摆舞”为突破点,围绕民族优秀文化展示,不断提炼拉祜文化价值,塑造拉祜文化品牌。班利村村民彭小华说:“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规划下,班利村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发挥民族优秀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社会功能,创新发展与传播方式,不断让各族村民吃上‘致富饭’,为各族村民的幸福生活添加能量”。

打响“快乐拉祜”品牌,为幸福生活“加码”

“蜜一样的幸福生活滋润着我,拉祜人纵情歌唱……”走进老达保村,村民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这样的“剧情”每天都在上演。

虽然从未受过专业的训练,但村里近八成村民都会弹奏吉他,至于传统的芦笙、摆舞更不在话下。为了充分发挥村民能歌善舞的优势,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扶持下,李娜倮作为创办人在2013年成立演艺公司,号召本寨各族村民入股加入、参与分红。

依托民族优秀文化优势,该公司先后创作推出《快乐拉祜》《实在舍不得》以及《老达保拉祜风情》实景剧等300余支原生态歌曲和舞蹈,走出云南,走进国家大剧院,登上春晚舞台,走向世界,使得“快乐拉祜”声名大噪。

随着文化品牌效应的不断提升,老达保民间艺术团的商演效益也日渐突显,近十年间演出900多场,吸引游客超过100万人次,演艺人员年人均分红近2万元。李娜倮说“我们唱歌跳舞,把路灯唱亮了,路唱(畅)通了,寨子富裕了,人也爱美了,感谢党的好政策”。

面对村寨不断的发展,党支部书记彭娜儿说道:“是村民们把文化‘唱出去’,让游客‘走进来’,共享文旅发展红利,共走乡村振兴新征程的成果。未来,我们也将继续依托自身资源发展新业态,促进文旅融合,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澜沧县根据“文化赋能,振兴乡村”发展道路,将民间歌舞文化与文创艺术相融合,依托拉祜族摆舞、拉祜族芦笙舞、牡帕密帕等民族优秀文化资源,不断探索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打造本地文化品牌,打响本地文旅IP,走出一条符合村情、具有特色的致富增收新路子,成为普洱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发展的亮点之一。

澜沧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 供稿 供图

责任编辑:赵津津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