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始建于1950年,是一所集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和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担负着澜沧县及周边县区和邻国(缅甸)部分边民近80万人口的诊疗服务。医院占地面积55亩,现共有792名职工,其中,有少数民族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80名,占职工总数的60.8%。澜沧县第一人民医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后荣获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澜沧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坚持党建引领,促进创建提质增效
澜沧县第一人民医院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列入医院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工作实施方案”,对标对表测评指标细化工作任务、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措施;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形成“有计划、有调整、有成效”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机制,确保创建工作与医疗卫生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发展。
坚持思想引航,健全宣传教育机制
2022年,澜沧县第一人民医院共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8次,各支部分别开展主题党日12次,支委会12次,党小组会12次,党员大会4次,不断强化理论武装和政治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医院召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动员会,加强民族政策法规和创建知识专题培训,学习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提升广大医护人员的民族政策理论水平,促进各族职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澜沧县第一人民医院大力营造全员参与浓厚氛围,多角度讲好医院各民族团结故事,讲好“健康扶贫”“生命至上”等党和政府对各民族的关爱帮扶故事,增强各族医患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开展“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主题活动,观看各民族抗疫纪录片,参加线上疫情防控知识竞赛活动等,以抗疫防疫生动事实和感人事迹,不断深化广大医护工作者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实重大意义的认识,树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与各族群众同心同德筑牢中华民族平安健康生命线。在导医台、就诊楼等人流密集处,医院设置专题宣传展板、标语,发放宣传册,向就诊群众宣传普及卫生健康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知识,不断扩大创建工作影响力;定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科室、先进个人等评比活动,在“比学赶超”中引导职工把价值追求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
提升医疗技术,强化服务意识
澜沧县第一人民医院积极与昆明医科大学、普洱卫校合作,为各民族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为人才培养提供助力。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组团式”帮扶和云南省肿瘤医院“省管县用”医疗人才帮扶平台,携手专家团队帮扶边疆各民族群众,让澜沧县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医院的优质医疗条件。借鉴上级医院在管理、运营、技术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澜沧县第一人民医院积极对接公益基金组织,成立澜沧县儿童先天畸形整形修复中心,承担各民族儿童的畸形救治、公益救治等多项职能。分别与竹塘、东回等7个乡镇卫生院签订了帮扶协议,制定《澜沧县第一人民医院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工作实施方案》,开展“一帮一”对口支援,从管理、健康扶贫、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业务技术等方面进行具体帮扶,推进7个乡镇卫生院的综合能力建设,加快区域医共体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民族地区边远村寨的医疗条件,保障各族人民生命健康。
此外,澜沧县第一人民医院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医护人员的“双语”优势,带头宣传党的医疗惠民政策;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工作,为乡镇卫生院开通急、危、重症患者向上转诊的“绿色通道”,使优质医疗资源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开展巡回义诊、医疗扶贫等志愿者服务活动,为各民族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及时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各族群众身边,进一步缩小城乡医疗卫生差距,切实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使医院成为倾情服务、友爱互助、民族团结的示范标杆。
澜沧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 供稿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