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传承让我们团结,总有一种信仰使我们坚定。
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不仅是对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深情关怀,更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殷切期望。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争做续写誓词碑故事的示范员、一心向党团结奋斗的传播员、守护国土共建美好家园的实践员以及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员,坚持把“民族团结誓词碑”优良传统,转化为坚定信念、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和具体实践,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争做续写誓词碑故事的示范员
以史铸魂,秉承“饮水思源,不忘初心”的崇高信念。1951年元旦,普洱大地上矗立起滇南地区乃至全国绝无仅有的、象征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历史丰碑——民族团结誓词碑,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和“新中国最早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的物证”。70多年后的今天,各族人民依旧在这片深情的土地上,郑重地立下誓言。我们誓言要守护这片滋养我们的厚土,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共同谱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应当铭记历史的厚重,传承并发扬那种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精神,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主动宣传并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用实际行动示范践行民族团结,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的楷模;自觉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民族向心力、培育团结新风尚、繁荣民族文化、展现民族新形象”的历史重任,传播民族团结正能量,弘扬民族和谐主旋律,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通过实践,不断加深对民族团结的认同,携手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共同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争做一心向党团结奋斗的传播员
承前启后,绘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时代长卷。剽牛喝咒水、盟誓立碑,“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铮铮誓言,成为各族人民心中永恒的信念。佤族英烈岩火龙,他以生命诠释了这份誓言的沉重与辉煌;傣族领袖召存信,他的一生都是追随党的步伐,为民族团结奋斗不息。正是这些坚贞不屈、信守诺言的民族英雄们,他们的热血与生命,构筑了民族团结的坚固屏障,他们的光辉事迹,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不断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更需深入基层,倾听民声,传递党的温暖与关怀,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自觉肩负起“传党音、聚党心、育党才、扬党魂、展党貌”的崇高使命,不断学习党的历史,领悟党的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将党的创新理论与优良传统有机融合,传递正能量,弘扬新风尚,进一步坚定人民群众跟党走的信念与决心。让我们携手同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争做守护国土共建美好家园的实践员
凝心聚力,勾勒“山川秀美映日晖,家园和谐展新颜”的壮丽图景。民族团结誓词碑不仅镌刻着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厚历史,更象征着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它坚定地表达了各族人民一心一意跟党走的如山誓言,深情地描绘了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共赴美好生活的温馨愿景。70余载风雨兼程,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如同石榴籽般紧密相连,共同唱响了民族团结的幸福之歌,让各族群众的生活更加美满、更加充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应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贯穿各项工作,无论是跋山涉水传递党的温暖,还是在风雨同舟中并肩前行,无论是守卫祖国边疆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还是在建设幸福家园的每一方热土上辛勤耕耘,都要确保每一个党组织都成为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熠熠生辉的旗帜。自觉践行“脚下沾泥土,肩上有担当,心中有百姓”的务实作风,竭尽全力维护边境地区的稳定与安全,守护好国家的每一寸神圣领土。用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共同绘就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繁荣发展的壮丽新篇章。
争做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员
奋勇前行,描绘“春风又绿江南岸,边疆处处展新颜”的壮美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边疆地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今年,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盛大庆典,同时也进入了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时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云南“一个跨越”“三个定位”的战略目标,以及擘画的“3815”战略发展蓝图,以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在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中展现责任与担当。在高质量发展中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入心底、成为自觉,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转化为加快云南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云南网通讯员 白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