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上海市崇明区的结对帮扶下,从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产业发展、文旅融合等方面,整合了资金4282万元,走出了一条精准帮扶促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共谋发展的东西协作交往交流交融之路。
沪滇帮扶筑牢民族团结基石,构建精准帮扶“新机制”
自沪滇协作开展以来,勐董镇紧扣新发展理念,立足生态、资源、区位等优势,找准自身发展差异,因地制宜、主动出击,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创造项目落地发展条件。立足全镇发展基础,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道路提质、人居环境提升、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推动全镇农村基础功能提升。找准致富路子,推动产业发展升级,立足产业发展优势,找准产业发展定位,建设帕良村灯笼果产业示范基地238亩1个,新建农产品分拣中心700平方米,仓储用房350平方米,管理用房300平方米,围栏500平方米,灌溉排水沟5000米,取水坝1座,分水闸20个,铺设碎石产业路6000米,涵洞10座,挡土墙2500立方米。系列项目的实施将促进勐董镇灯笼果和蔬菜种植、销售等产业的发展,解决种植区域旱季灌溉雨季排涝的难题,辐射周边1500亩灯笼果及1000亩蔬菜种植产业示范基地的联动,提高种植区生产总值,实现菜农、果农持续增收,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预计惠及农户2330户8340人,实现人均增收2500元。
沪滇帮扶增进民族团结情谊,走出农旅融合“振兴路”
勐董镇结合生态资源、气候资源、区位优势,明确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示范农业园区”的思路,坚持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支撑,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沪滇项目的帮扶下,积极探索“支部+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与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进行“订单式”种植。持续壮大烤烟、茶叶、甘蔗、畜牧等传统产业,实施了永冷村现代农业产业园(烟区),芒摆村、芒回村肉牛养殖基础设施配套等产业项目。今年上半年,烤烟完成种植1715亩,较去年增长10%,预计总产量4800担,预计总收入823.2万元,增长51.5万元;茶叶实现产量126吨、产值277.2万元;甘蔗实现产量9989.83吨、产值423.01万元。持续培育发展蜜蜂、灯笼果、荷兰豆、生态鸡、水果竹笋等特色产业,实施了帕良村灯笼果产业示范基地,刀董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水果竹笋)等产业项目。2024年,种植灯笼果238亩,总产量55吨,实现产值45万元;种植水果竹笋85亩,实现产值21.25万元;种植荷兰豆120亩,实现收入30.21万元;养殖蜂群3200群,实现产值13.12万元;出栏生态鸡2.1万只,毛收入130万元。
沪滇帮扶凝聚民族团结力量,唱响团结协作“主旋律”
近年来,勐董镇坚持农文旅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挖掘各族群众的非遗文化,让非遗传承焕发出新的活力,随着全县全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村民们通过学习织锦、竹木加工等技术,从事民族服饰、挎包、竹木工艺品等生产加工,每年都能增加上万元的收入。逐步打造集手工特色产品、民族文创产品和特色民宿、文化演艺、民族风情街等吃住游娱购为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为依托,利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勐董镇2024年全民运动会暨全民歌舞大赛等大型的具有重要民族团结内涵的活动,实现共庆“民族团结节日”,共话“协作发展美好未来”。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在文化娱乐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沪滇之间心相印、沪滇帮扶见真情。沪滇帮扶勐董镇以来,截至目前累计帮扶项目40个,涉及产业发展、村级功能提升、人居环境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壮大、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打造等多个方面。通过6年的持续帮扶,勐董镇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产业发展、精神面貌等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生活水平大有提升、生活条件大有改善、乡村面貌大有改观。这些项目的建成为助力全镇和全县的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基础,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为全面推进佤山沧源的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云南网通讯员 施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