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市崇明区、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富裕贯穿于东西部协作各项工作之中,同心同向、同力同行,不断促进两地各族干部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聚焦结对帮扶规划,凝聚各民族团结共识
围绕“巩固、拓展、衔接、提升”中心任务,以协作促提升、以协作促发展,携手构建“发展战略共谋、发展过程共建、发展成果共享”合作模式,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共识深深扎根两地各族干部群众心中。全面统筹谋划、协调联动,每年度签订东西部协作项目协议书,精细制定东西部协作工作计划,按领域分解任务、压实责任、推动落实。围绕国家部署和考核要求,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制定出台加强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工作的政策性文件,聚焦产业发展、劳务协作、民生改善、交流交往等领域,抓紧抓实协调对接、结对帮扶和跟进服务,定期召开任务部署会、项目推进会、业务培训会,确保帮扶项目、帮扶资金、帮扶人才落实到位。持续加强两地的密切互访、高位对接,沧源共组团18批次108人次前往上海市及崇明区考察对接,崇明区共组团31批次257人次到沧源县调研对接工作,双方累计召开联席会议7次,不断增进两地的紧密沟通和交流合作。
聚焦全面深化合作,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
依托沪滇帮扶在推动沧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持续加强产业合作、消费帮扶、劳务协作,全面深化教育、卫生“组团式”帮扶,拓展人才智力帮扶新途径,不断深化两地干部群众的学习交流、文化互鉴、情感交融、发展进步。近年来,崇明区先后有6个乡(镇)、50多家企业、12个村、16个社会组织与沧源7个乡(镇)、82个村开展结对帮扶,签订结对协议书和项目帮扶协议书。崇明区先后有6所学校与沧源3所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上海4家医院与沧源3家医院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崇明区先后选派5名处级干部到沧源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选派37名专业技术人才到沧源开展帮扶工作。沧源先后选派9名干部到崇明区挂职及跟班学习,选派122名党政干部、137名专业技术人才和19名村干部暨致富带头人到上海及崇明培训学习。利用援滇干部培训经费在本地举办培训班10期2344人次,举办就业招聘会16次,助推沧源脱贫人口实现就业3492人。建立劳务协作机制,2024年投入劳务协作资金43万元,用于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和召开劳务协作招聘会、开展政策宣传等。
聚焦民生福祉改善,夯实各民族团结基础
上海市崇明区积极把改善沧源县基础设施、缩小发展差距作为工作的着力点,聚焦产业、消费、就业、教育、医疗等经济领域和重点民生领域,以精准有力的举措,一批接着一批干,一项连着一项帮,通过双向赋能、开放协同,激活社会主体参与东西部协作资源活力,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目前累计共实施沪滇东西部协作帮扶项目47个,投入资金27297万元;实施劳务协作项目7个,投入资金723.5万元;实施“携手奔小康”“携手兴乡村”帮扶项目412个,投入资金3664.8万元,在产业发展、村级功能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壮大、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等方面,创建了乡村振兴的沧源样本。围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目标,针对性补齐交通出行、供水保障、污水处理等小微基础设施短板,结合“百千万”示范工程、美丽村庄建设,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2017年以来,先后对10个村寨实施村级功能提升改造,成功打造了一批“景美、民富、人欢乐”的幸福宜居家园。通过多种协作帮扶形式,促进两地各族群众心手相牵、互帮共建,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聚焦援建品牌打造,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
创新产业和园区共建模式,引领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打造一批可复制、可带动、可持续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2022年与东部共建勐省镇现代农业产业园,2024年新增投资1789万元。发展和完善消费帮扶的策略和实践,拓宽“农商联动+电商帮扶”产销渠道,2024年组织中蜂农业科技、创科等企业到上海市开展展销活动,完成线上线下销售收入400余万元,年度完成消费协作任务金额4580万元。引导优质企业到协作地投资兴业,带动当地各族群众实现增收致富,2024年新增引导落地投产企业5家,当年实际到位投资6512万元,通过土地转让等利益联结受益人数485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32人。投资兴建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效益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提质增效种养殖产业,大力培植“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等新兴产业,以“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村委会+基地+大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开展运营,助推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勐省镇利用沪滇帮扶项目打造肉牛产业链,配套建设饲料加工中心、育肥牛孵化中心、活畜交易市场和冷链物流中心;班洪乡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蜜蜂产业,配套建设蜜蜂研究所、蜜蜂养殖基地及蜂蜜加工厂。沪滇项目的实施,打造了援建品牌,发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今后,两地将在项目谋划上再精准、产业合作上再加力、劳务协作上再深化、人才交流上再紧密、社会帮扶上再提升,共勉共进、共责共享,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不断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共同擘画一幅幅壮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云南网通讯员 肖娴姗 白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