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打造“工会之家”“劳动者之家”“暖心之家”,探索出一条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路径。
该市搭建起16个“工会之家”,让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更有“温度”。工会驿站内设置休息区,配置充电设备、雨伞、微波炉、饮水机、应急药品等,同时增设阅读区、娱乐区等功能区域,为户外劳动者提供“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热了能纳凉、没电能充电、饭凉能加热”的暖心服务。同时,工会驿站集服务、交流、学习于一体,是各族劳动者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平台,有效增强各族群众的团结协作意识。
该市积极打造“劳动者之家”,为进城务工的各族群众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法律咨询、用工信息查询等“一站式”服务,让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更有“深度”。截至目前,“劳动者之家”已开展劳动技能培训100人次、农业技能培训110人次、家庭教育促进家庭和谐培训100人次、志愿服务技能培训100人次。针对创业群体,“劳动者之家”大力开展政府贴息小额贷款宣传动员工作,对辖区内商户进行全覆盖上门宣传,为9名有意愿、符合条件的创业者提供政府贴息贷款170万元,通过提供精准、全面、便捷的服务,确保务工人员进得来、留得住、融得进。同时,依托“劳动者之家+N”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等),不断拓展社区治理服务空间,着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面对快递员、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等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该市积极探索企业“清单建”、行业“联合建”、乡镇(街道)“兜底建”的“三建”模式,广泛吸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入工会,让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更有“广度”。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13个。今年以来,工会共吸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千余名。同时,工会将服务的触角延伸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在有条件的社区设置“儿童之家”和“劳动者书屋”,提供护苗成长服务,为各族群众打造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暖心大家庭。(通讯员 史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