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 正文
昆明市五华区: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样板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8日 10:16:18  来源: “春融微语”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统战·看基层】五华|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样板

  昆明市五华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一步提升民族事务工作治理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样板。

  聚力多元共治构建特色公共服务体系

  五华区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一把手”责任,成立由区委书记和区长担任双组长、相关区级负责人任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将创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同考核。全区机关、企业、街道、社区、学校、医院、宗教场所等众多单位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创建,形成党政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协调、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一是建立“一竿子”机制,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五华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行动方案》等文件,建立健全制度机制,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

  二是凝聚“一股绳”合力,加强民族工作力量,配齐选强班子,优化民族工作机构,强化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使大批擅长做民族工作的干部成为推动全区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和维护团结稳定的骨干力量。

  三是积极协调全社会力量,大力推进民族工作社会化,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有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近年来,五华区构建特色公共服务体系,转移安置农村劳动力1700余人,城镇新增就业2.96万人;实施义务教育增量扩优,成立武成、红旗等4个教育集团,中高考成绩保持全市前列,全区适龄儿童、青少年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1.8年提高至12.15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70万人,各类社会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6%以上;让公共服务满足各族群众需要,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强化良法善治保障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五华区探索民族工作法治化,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

  一是不断加强各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立流动人口综合服务信息库,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培训、法律咨询、社会救助等服务,使各民族流动人口交流有去处、诉求有说处、困难有帮助、发展有空间。

  二是在全省首推五华区公共法律服务“线上+线下”平台。建成1个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0个街道办事处、101个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现“一社区一法律服务员”100%全覆盖。

  三是构建基层矛盾纠纷源头依法治理体系。在各社区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委(议事委员会)、一室(法律调解室)、一站(一家亲服务站)、一窗口(社区服务窗口)、一平台(五位一体平台)等基层矛盾纠纷源头依法治理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法治基础。

  依托文化载体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五华区始终把“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认同”作为方向,营造全民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浓厚氛围。

  一是深入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清明祭英烈、“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实践活动,切实把“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利用朱德旧居、马家大院等红色文旅载体,讲好陆军讲武堂、西南联大、聂耳和国歌等故事,在赓续红色血脉中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利用三月街、火把节、阔时节等民族节庆活动,依托菱角塘社区长街宴、王家桥社区“守望相助一勺米”等平台,开展富有特色的交流活动。

  二是抓好民族团结宣传工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区公益宣传牌、街道路标牌、公共汽车站和公共广场等公共空间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墙。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中心一广场、环翠湖历史文化核心区博物馆群落等平台,持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三是打造一批滋润民心的文化品牌。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工程,依托10家街道、101家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打造“百家宴”“社区文化大舞台”“邻里守望工作站”等文化活动品牌,持续提升“海鸥文化节”“蓝花楹艺术节”等文化品牌影响力。打造民俗节庆、民族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推行“五华文化惠民卡”,扩大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加大农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在全区中小学开展一系列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活动,积极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

  四是树立人文理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基层,将文化宣传向基层、社区倾斜,向普通民众贴近。在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引导各族群众增进“五个认同”、 树立“四个与共”,拓展交往交流交融的团结之路,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创新方式方法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

  积极推动民族工作数字化,借助网络手段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打造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一是聚焦群众需求,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切入点,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率先建立“一家亲服务站”,建设社区流动人口综合服务信息库,实现民族工作数字化有效衔接,推动政务服务理念、制度、作风全方位深层次变革,打通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

  二是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以街道办事处、社区、示范点、微信公众号等为宣传平台,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大众化、立体化”的宣传格局,实现全媒体宣传矩阵“同频共振”。充分把握自媒体时代信息的极速传播形式,高效运用微信、微博等平台,让民族团结进入每一个信息终端,通过“互联网+数字化+云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民族工作网络化、数据化、信息化水平。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依托互联网空间建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平台,开展“云学”“云品”“云游”“云联”等系列活动,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五华区委统战部)

责任编辑:杨景涵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