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 理论评论 >> 正文
讲好“万里同风”的中华故事——以云南省博物馆为例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10日 10:13:29  来源: 民族时报

原标题:讲好“万里同风”的中华故事——以云南省博物馆为例

作者:彭野 朱映占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当前,博物馆热方兴未艾。要充分利用这一展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场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增进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认识。

在多元化的旅游供给侧中,博物馆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文物具有物质性、不可替代性,是历史见证者。博物馆能够以丰富的文物为基础,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其次,展览作为一种传播媒介,能够在有限的时空内实现长时段的历史叙事,并综合利用多种感官手段,通过沉浸式体验,让观众切身感受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第三,博物馆承担着收藏、研究、教育等社会职能,具有社会服务性,能够活化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滋养。

云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1年,集文物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务于一身,是云南历史、文化、艺术聚集之地,也是旅游“打卡点”、青少年第二课堂。近年来,云南省博物馆从展陈实践、日常工作等方面入手,着力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一些经验。

综合运用通史陈列展和特展讲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优化通史陈列展,勾勒中华民族历史演进脉络,实证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策划特展,发挥专题性和灵活性,呈现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贡献。推动博物馆之间交换展览、合作办展,举办生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主题展览。例如,“盛筵——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是西南博物馆联盟13家国有文博单位联合推出的青铜文化主题展,云南省博物馆是主办单位之一。展览构建了明、暗两条故事线:明线通过汇集西南地区青铜器艺术精品,展现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暗线通过《史记·西南夷列传》的记载,串起各种类型的青铜文化,讲述汉朝开发西南边疆的史实,展示西南地区因开发建设发生的巨大变化,增强观众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以通道为线索,展现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实。云南省博物馆和迪庆藏族自治州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展览“追寻香格里拉——青藏高原东麓的迁徙史诗与流动对话”,展出涉及青藏高原东麓地区13家文物收藏机构约280余件(套)藏品以及多位艺术家、艺术机构作品,展示数千年来人群迁徙与流动、交流与融合的图景。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沿着青藏高原东麓”,通过考古遗址出土器物的展示,以器物的流变,勾画先民流动的轨迹。第二部分“来到香格里拉”,从民族学视角展现青藏高原东麓地区文化的多元一体。第三部分围绕“迁徙与流动”主题,面向观众征集展品,邀请更多人讲述自己心中有关故乡的故事。

在展览之外,云南省博物馆还丰富工作抓手,推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向日常延伸。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观展体验。2015年,云南省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向公众免费开放,不仅提升了展览品质,馆内各项服务也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程序和考核机制。在博物馆园区内进行绿化提升改造,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随着人流量上升,吸引更多商家入驻博物馆周边,以满足游客用餐需求。

聆听观众心声,吸引观众参与。配合展览开展的观众意见调查,已经成为考核博物馆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云南省博物馆在招募馆外人员作为联合策展人共同策划展览的同时,邀请不同地方的讲解员录播节目,讲述各地的历史文化故事,并面向观众征集相关展品和故事,更好发挥平台功能,实现展览共建。

开发文创产品,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爆款文创持续破圈。在2024年“博物馆文创中国行之走边防”活动中,云南省博物馆联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湖南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以馆藏的各类汉代龙纹金带扣为原型,设计创作了“金鳞开运”系列文创产品,体现“远隔千山,万里同风”的中华文化。

实践证明,博物馆有助于引导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讲好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作者单位系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杨春萍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