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糯掌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索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党建工作新路子,实现了党建引领、民族团结、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和文化交融的全面推进,传播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团结佳话,形成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
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凝聚民族团结向心力
糯掌村党总支坚持把党支部建设放在首位,把支部打造成一个有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的集体,不断筑牢民族团结和谐的政治基础。充分将党员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打造为传播民族文化、宣传民族团结、引导邻里和睦的“主阵地”。通过开展主题党日、举办政策宣讲等方式,打造“民族团结的政治课堂”,不断夯实党组织战斗堡垒基础。在党群活动、村民会议、农事生产、农家宴席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党的民族政策、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送到各族群众身边。长久以来,糯掌村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团结一心,积极参与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等,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家家户户就像亲如一家的“石榴籽”。2022年12月,糯掌村被评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以改善民生为抓手,共建民族团结新家园
20世纪90年代初,糯掌村还沿袭着刀耕火种的传统劳作方式,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1994年,村“两委”组织发动当地各族群众人工开凿了全长8公里的第一条土公路。2013年开始,糯掌村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拉开了脱贫攻坚战的序幕。经过7年的努力,全村建档立卡农户55户148人全部脱贫,完成了村域内通往外界的3条主干道路面硬化共22公里,完成7个自然村共174户农户14.5公里的入户路建设,安装太阳能路灯68盏,修建冲水式公厕12个,绘制民族文化墙、修建产业沟渠、新建农业水池,修建少数民族文化传习所1个、群众文化活动场所6个,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如今,糯掌村旧貌换新颜,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产业发展为引擎,铺就民族团结致富路
糯掌村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子,组建米拉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烤烟、同顺号古茶叶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同时,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丰富和气候条件适宜的优势,统筹发展烟后产业,重点聚焦荷兰豆、羊肚菌、香椿种植等新兴产业上来。自2020年探索发展荷兰豆种植以来,按照“效益优先、示范带动”的原则,引进昆明林川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以“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现了组织化、产业化发展,公司负责统一垫付所有成本物资、技术培训指导和保底收购产品,群众负责投工投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群众的投入成本和资金风险。目前全村共种植烤烟600亩,年产量1340担,实现产值222.9万元;种植荷兰豆70亩,年产量43吨,实现产值27.95万元。2024年糯掌村农村人均纯收入17700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71万元。在促进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进一步提升了各族群众的认同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以文化交融为纽带,浇灌民族团结幸福花
2020年,糯掌村深入实施国家民委双语学习特色村(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将先进文化、实用技术、科学知识等通过双语教学的方式送到农家院落、田间地头,成为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重要形式和载体。为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糯掌村组建了一支15人的“米拉”乡村文艺队,通过在节日庆祝、农事丰收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以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该文艺队精心编排佤族、拉祜族歌舞剧,讲述拉祜山寨的民族团结故事,通过“小切口”讲好“大故事”,唱出、跳出拉祜人民对伟大祖国、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热爱,不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如今,糯掌村各族群众彻底摆脱了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村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糯掌村拉祜山寨的巨变,是沧源县历史变迁的缩影,更是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人民群众增收致富、各族同胞团结奋进的成果展现。
云南网通讯员 肖娴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