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龙县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近年来,云龙县紧扣增进共同性方向,围绕“幸福云龙石榴红”工作品牌,按照“融”的理念,坚持政治引领、发展推动、文化创新、法治托底“四轮驱动”,构建了“1个网上+4个网下”5个体系,有形有感有效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大党建+大统战”组织融合体系。抢抓统战融入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的机遇,统筹全县各乡镇党委和行业部门党委(党组)、党总支、党支部力量,健全县乡村三级网格2231个,建立“1+N+1”的闭环融合体系(1个党组织体系、护林员等N支融合型复合型队伍、1个奖励机制)。以各级党组织为龙头,坚持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建、党建带群建、党内带党外,抓住“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采取班子会议、理论学习中心组、干部职工会议、支部“三会一课”、“万名党员进党校”、实战实训、小班制专题培训等方式,让各级党组织有人懂、有人抓。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巡查,充实巡查人员库,制定政治监督具体化标准,提升巡查质效。
“一馆一带一廊三极联动”分众化宣教体系。统筹学校主阵地和社会面“一馆一带一廊三极联动”阵地建设,持续深化全域创建。一馆:云龙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一带:团结彝族乡—宝丰乡—苗尾傈僳族乡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一廊:天池生态文明走廊,三极:沘江流域、澜沧江流域、怒江流域三个共创发展极,各阵地联创共建,形成合力,在全县打造“生态文明”“和文化福地”“八大盐井”“桥梁文化”“主题教育馆”5张名片。全县共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个、省级示范单位21个、省级教育基地1个。
“两规划四互嵌”项目融合体系。以国土空间规划和城乡村庄规划为引领,以公共项目带动产业、民用建筑,在项目和民居规划、设计、实施、风貌控制4个环节,全方位嵌入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体化呈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字、图像和符号。同时,在城乡建设、公租房、廉租房、扶贫搬迁和项目搬迁安置中,立足社区、商区、街区、园区、校区、景区、历史文化区,持续提升互嵌融居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
网上“1+10+N”全媒体传播矩阵。抓住互联网技术机遇,主动适应人民群众多终端上网新特点,挺进互联网领域,将县融媒体中心作为“云龙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中心”,整合县内80余个互联网账号,构建“1+10+N”传播矩阵。坚持原创首发、转发呼应、群发营造态势、亮剑批驳不当观点“四管齐下”,突出原创首发这一重点,落实主办主体责任,每个账号每周发布不少于1条,多角度、多主体、多层次将互联网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先后推出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解读、云龙地名和云龙民俗等系列故事。
“双随机一重点一主动”风险防控体系。坚持法治托底、统分结合、联动发力,将创建工作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把“一网两单”和防范化解风险工作,有机融入市监、文旅、公安、消防、信访、住建、教体等各部门和各乡镇“双随机”工作,主动下沉排查,双向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和“+民族团结进步”,当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践行者、引领者、维护者。(云统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