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理州弥渡县五措施抓好民族项目赋能乡村振兴
近年来,大理州弥渡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全县各项工作的主线,紧紧围绕“小河淌水·同心筑梦”民族工作品牌,扎实抓好民族项目的规划、实施、管理工作,赋能乡村振兴。
规划先行,融入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建设“小河淌水·幸福弥渡”目标,将民族团结示范项目建设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传统村落保护、生态文化保护等方面进行系统谋划,精心编制《弥渡县“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规划》;立足民族地区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科学谋划“十百千万”工程,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示范乡镇、示范村、传统文化建设项目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形成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人文传承的闭环。
统筹协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弥渡自身资源、区位、文化等优势,在现有资源上做“加法”,用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资源,活化利用古旧建筑、村级公共用房以及花灯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通过“项目示范带动、阵地共同使用、资源一起分享”的形式,建成“党建活动室+主题馆”“旅游景点+主题馆”的大庄村乡愁馆、密祉国学馆等一批与基层组织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等深度融合的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馆,充分展示弥渡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互促共进,助力乡村旅游发展。树立“弥渡坝子就是一个大景区”的理念,以民族项目实施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围绕“乡村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乡村农文旅融合示范样本”的理念进行谋划,推进慢行绿道、大众休闲广场、完善文化、娱乐、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推进“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建设,打造密祉小河淌水(花灯)特色小镇,助推密祉AAA级旅游景区建设,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坚实基础。以白子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与白崖古城景区创建相融合,实施古城特色民居改造,构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新格局,让古城村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亮点、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整合上马台“基层党建+民族团结+村民自治+乡村振兴”资源,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改变了上马台交通不畅,贫穷落后的面貌,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各族群众收入。
挖掘资源,保护好生态文化。在实施民族项目中,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以项目建设完善民族地区村庄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修缮特色民居,改造民族文化活动场地等。在项目建成后,还原牛街大核桃箐村传统房屋建筑风貌、瓦哲村彝族服饰手工制作原有的底色,擦亮了民族特色村寨的名片。朵祜村、大核桃箐村、瓦哲村先后被评为第二批、第三批“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立足民歌底蕴深厚的优势,举办“弥渡民歌节”,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强化保障,规范项目管理。按程序开展项目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评审、备案、招投标、结算审核、验收、立卷归档等工作,规范项目的管理,实现项目“全程留痕、全程公示、全程监督”,确保项目建设成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引导各族群众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大理州民族宗教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