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 理论评论 >> 正文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几个维度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17日 15:51:18  来源: 民族时报

原标题: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几个维度

作者:何元凯 何成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要以有力的举措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地落实,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牢牢把握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坚定不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一要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增进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的广泛共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强大合力,让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越来越亮,成色越来越足。二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资源禀赋“有中生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握发展趋势“新中生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坚持登高望远“无中生有”,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形成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三要紧紧围绕主线抓好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培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干部队伍,确保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建立健全民族地区人才培养体系、引进机制和激励制度,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大人才培养扶持力度,实施领头雁培育行动,围绕重点领域培养造就一批骨干人才,发挥智力支撑作用。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要深刻理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意义,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二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比如,挖掘传统民歌资源,填入符合现代审美、富有时代气息的歌词进行传唱;挖掘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通过多种形式讲好这些故事;保护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旅游有址可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做。三要创新网上传播方式,让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比如,打造线上宣传品牌,让新媒体助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打造线上交流共享平台,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推动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一要健全完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方略深入推进,必须围绕党和国家的总体部署以及民族工作的具体实际,在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制度机制中着力体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最新要求,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用法治思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不断创新法治宣传教育的内容、形式、载体,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一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加强舆论宣传、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丰富宣传教育载体,搭建宣传教育平台,统筹优化各类资源,把“四个与共”“五个共同”等理念融入宣传教育实践,构建大宣教格局。二要行有形之举,推有感之策,开有效之方,把各项工作往细里做、往实里抓。行有形之举,就是要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整体布局,丰富宣传教育方式,多层次开展民族团结活动;推有感之策,就是要持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文化浸润,增强各族人民“五个认同”;开有效之方,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加强协同合作,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常态化扎实推进。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一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二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展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面貌,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三要讲清楚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讲透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故事,阐释好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时代意义与现实价值。四要注重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一方面立足于中国历史演进的逻辑,多形式展现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场景与现实风貌,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另一方面用好国际化传播平台,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

(作者单位分别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自治区党校基地)

责任编辑:杨春萍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