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同心共铸中华情 勠力共谱团结篇——省政协委员建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24日 14:56:00  来源: 民族时报

原标题:同心共铸中华情 勠力共谱团结篇——省政协委员建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民族同胞在普洱民族团结园载歌载舞 许时斌/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党的二十大以后,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如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党的二十大部署,更好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部分省政协委员和集体通过提案提出了建议。

共青团云南省委: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作用发挥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窗口阵地,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场所,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载体。自2006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工作以来,云南省有普洱民族团结园、云南民族博物馆等10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发挥基地作用,强化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不断增进“五个认同”、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对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广大青少年自觉关注基地、自愿参观基地,提高基地知名度。进一步盘活基地资源,为青少年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交互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习实践场所,不断丰富基地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拓展活动内容,全面、翔实、生动、系统地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进一步加强网上基地建设,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精品网络课程,加大网络产品供给,制作适合青少年阅读、观看的新媒体产品,让青少年在线上即可参观学习,从而强化作用发挥。进一步推动基地与旅游融合发展,利用传统节假日、黄金周的大好时机,主动向外推介基地和“1+N”精品线路,让基地成为青少年旅游打卡地,促进基地与旅游同步发展,进一步丰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体验场景。

民盟云南省委会:以民族服饰文化资源赋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云南民族服饰文化资源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直观呈现,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印记,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讲好衣冠上的云南故事,展示“衣冠古国”的云南风采,让民族服饰文化资源优势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增光添彩。

建议:建立健全民族服饰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机制,做好民族服饰资源的整合途径,全面、深入、系统地做好各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鼓励云南民族服饰纺织类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地方立法保护,强化民族服饰保护与传承的法治保障,同时规范旅游景点民族服饰资源和标准化管理。加强云南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展示与传播,营造民族服饰文化助力“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人文氛围。举办现象级民族服饰文化活动,让云南民族服饰文化走上更广阔的舞台,在文明互鉴中发挥更大作用。深入挖掘“民族服饰+文旅”融合效应,让穿在身上的民族服饰文化“活”起来。

台盟云南省委会:提升我省边疆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因独特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是非遗及相关文化资源较为多样、富集的区域。新时代以来,我省非遗保护传承走出一条科学合理、充满活力之路,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迪庆民族文化保护区建设先后通过国家验收,截至2024年上半年,云南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7项,位居全国第10位。

建议:深入贯彻“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原则,引导非遗产业化良性发展。以学校和教育为抓手,扩大非遗普及和人才培养基础。适时与周边国家合作设立跨境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强区域性遗产保护和开发,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会:推动我省茶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云南是世界公认的茶的发源地,被称为世界茶源,原始密林和高海拔山区孕育着内含物质丰富的茶叶原料,从而诞生出系列丰富、品质优异的云茶。

建议:强化科技创新赋能,推动二产高质量发展;加快景迈山、冰岛、班章、昔归、困鹿山等茶核心区的交通道路、停车场、指示牌、游客中心、文博、非遗展示与体验、绿化等硬件设施的规划建设;以茶旅小镇、茶文化园、茶主题民宿等为载体,以“普洱茶+旅游+康养”三大产业叠加为核心,让游客吃有茶味、住有茶香、行有茶路、游有茶韵、购有茶礼、娱有茶戏,营造出全过程全要素的茶旅休闲康养体验;突出特色,相互弥补,相互引流,以创新理念引领多元化发展;加强宣传,科学普及健康饮品,以“国际茶日”和文旅融合创新活动为载体拓展国内外大市场。

省政协委员、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杨光海:推动贯彻落实重要回信精神重点举措

矗立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民族团结誓词碑,被社会各界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民族工作第一碑”,已成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一座历史丰碑、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面旗帜。

建议:研究设立我省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日。在《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确定每年1月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月的基础上,将每年1月1日(宣誓签名日)设立为云南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日。筹拍一部以誓词碑为主题的高质量大型电影故事片,将誓词碑光荣传统和故事进一步推向全国。将誓词碑纪念馆提升改造为全国有影响力的边疆革命史发展史博物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基地。誓词碑属不可移动的国家一级文物,位于普洱市宁洱县“民族团结园”(占地约10亩),纪念馆现有展厅面积1500平方米,存有各类实物300余件。建议省级将“民族团结园”提升改造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重点项目予以支持,进一步系统挖掘整理云南边疆革命史、发展史史料、文物、英模事迹等,按国家级示范馆、标杆馆规划建设,更名“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并划归省级或普洱市直管,推动誓词碑光辉价值在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更加闪耀。

省政协委员、开远市马利古:打造云南各民族互嵌式社区新品牌

社区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互嵌式环境对于建立民族团结的社区和创新城市民族工作模式至关重要。以“六共”理念为基础,打造各民族互嵌式社区品牌,是履行职责的有效方式。

建议:共居:构建多元化融合的居住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虚拟社区,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无障碍交流,鼓励各民族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以深化相互理解,营造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共学:强化精神凝聚力,传承文化精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打造并推广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共建:党建引领,构建多元化共治格局;共享:提升民生福祉,共享优质生活,确保各民族居民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享有均等机会,实现公共服务的全面均衡发展,完善社区资源与居民需求对接机制,提高服务精准度和满意度,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不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共事:维护社区和谐,共创安全环境,优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保障其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群众融入社区生活,增强社区居民自治意识,鼓励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共同维护社区平安和谐;共乐:促进文化交流,培育文明风尚。

通过“六共”理念的实施,推动云南民族地区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互嵌式建设,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繁荣的民族地区,让各族人民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云南力量。

省政协委员、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贺鉴:传承少数民族绘画艺术

云南少数民族绘画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而且在促进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形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议:加强保护与传承:例如可以建立专门的工作坊和培训中心,邀请经验丰富的老艺人担任导师,为年轻人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提高这些艺术形式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教育推广方面,在学校教育中增加云南少数民族绘画艺术的相关课程,让学生从小接触并了解这些艺术形式,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活动,提高公众对这些艺术的认识和兴趣;在文化交流方面,组织各民族艺术家之间的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学习,通过艺术节、展览等形式,展示云南少数民族绘画艺术的魅力,增强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在创新发展方面,鼓励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绘画艺术中,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更多人能够方便地欣赏和了解这些艺术。此外,还可以通过数字媒体和社交平台,推广这些艺术作品,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在市场开发方面,开发与云南少数民族绘画艺术相关的文化产品,如艺术品、旅游纪念品等,提高其市场价值。通过市场机制,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热情,推动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冯琴 马新焕)

责任编辑:杨春萍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