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 理论评论 >> 正文
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校使命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1日 11:02:13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原标题: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校使命

  作者:张立新

  高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要自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融合,与“三全育人”体系和“大思政”工作格局相融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推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积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育引导各族学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办好“大思政课”。高校可以牵头组建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联盟,深入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衔接,打造面向大中小学生群体、契合各学段思政教学要求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思政“金课”,引导各族学生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创设“精品课程群”。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综合优势,围绕大中小各学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现实需要,构建“理论+实践”双重维度教育课程体系,精心打造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大理论”课程,推出一批主题鲜明、参与性高、感染力强的特色实践课程,推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

  打造“梯次教育链”。落实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的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综合考量学生认知、情感、意志力及社会性发展的不同阶段,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现实紧密对接、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各学段全面适应的路径,完善长效育人机制。

  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校要更加充分与国家战略对接,更加积极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发力,在更好服务各地高质量发展需求的过程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贡献。

  面向服务产业发展培养应用人才。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和产业资源协同育人优势,注重与地方共谋共创共进,瞄准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新方向新需求,改造传统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培育交叉学科。大力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强与产业头部企业、龙头企业合作,打造校企紧密协作的各民族人才培养共同体,打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最后一公里”,更好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

  面向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专业人才。紧贴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强社会急需学科专业,培养各行各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将高校育人课堂设在乡村振兴、医疗卫生健康、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各领域,为地方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更好满足民族地区发展需要和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所需。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培养拔尖人才。聚焦重大科技发展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技术突破策源地作用,主动对接融入国家科技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重大战略统筹,积极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校人才发展生态体系。健全“拔尖人才+科研组织”机制,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通信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发展领域,大力培养学术领军人才、国家重大工程领域领军人才等拔尖人才,推动更多前沿尖端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推动科学技术引领社会进步、造福各族人民。

  在对外交流中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高校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全球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环节。高校要在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主动作为,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

  丰富内容,讲清道理。全方位、多渠道推动中外学术界及民间团体的交流互动,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

  创新方式,讲好故事。深入挖掘用好红色文化等精神富矿,通过数字技术展现、创作优秀文艺作品、选派学生代表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国际社会传播好中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声音,讲述好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团结故事。

  激浊扬清,坚定自信。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留学生教育和国际合作网络,通过校际交流、教育合作等途径,大力宣传展示中国各族群众水乳交融、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更好促进国际社会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作者系北方民族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责任编辑:杨景涵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