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昭通市聚焦经济互嵌促发展夯实各族群众共同发展基础
近年来,昭通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做好“人”的文章,着力构建外出务工群众共有精神家园,让各族群众在增收的同时更好融入务工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务工群众在全国范围的大融合、大团结。
一是推动实现大流动、大融居。立足昭通劳务输出大市实际,把执行好党的民族政策、维护好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创“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点对点、一站式”输出模式,规模化组织化推动各民族群众转移就业创业,实现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50万人以上,转移就业人数、省外就业人数总量居全省第一,推动各民族群众在全国范围内大流动、大融居。
二是推动实现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与省外274个地区建立劳务协作长效机制,利用148个市外流动党组织和30个驻外就业服务工作站常态化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动态调岗;构建“四级联动、内外一体、覆盖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零工市场、就业服务综合体、“昭·就业”连锁超市、“就在身边”就业服务平台、驻外就业服务站等各类基层就业党建联建服务平台共535个,成立村级劳务合作社657家,通过“就业市场+就业平台”将所有劳动力纳入就业服务体系,精心为群众提供有温度的就业服务。常态化开展“直播带岗”“短信推岗”“招聘荐岗”“入户送岗”,让群众在家门口、手机上就能找到心仪的工作,共开展“直播带岗”等线上推介活动267场、推介就业岗位50.70万个,举办招聘会894场次,提供岗位92.95万个,为就业者提供更多岗位选择,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坚持“技能+就业”导向,大力开展定向式、订单式、定制式培训和异地培训、双证培训等,全年开展就业培训22.9万人次,其中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88万人次,帮助群众从体力劳动者变为技能劳动者,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务工收入,帮助他们嵌入社区、企业,实现与当地各民族实现共居共学、共事共乐。2024年,全市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261.68万人、就业率达86.91%;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93.69万人、转移就业率达89.20%;易迁劳动力转移就业18.19万人、转移就业率达92.29%。
三是推动实现增收富民。昭通将以工代赈项目作为“书记领办”项目,2024年争取到以工代赈专项资金20663万元,在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领域推广以工代赈项目90个,其中旗滨光伏项目实现正式点火投产,成为云南省首条建成的光伏玻璃生产线,吸纳农村群众务工24151人,发放以工代赈劳务报酬19429.16万元,人均增收约8000元。扎实开展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落实常态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23.4万“三类对象”精准帮扶措施全面落实。强化民贸民品工作,帮助3个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解决贴息资金300余万元,“噜咪啦”土豆片远销省内外,昭通小肉串遍布全国各地7000余家门店,年综合产值突破200亿元。(昭通市民族宗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