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沧市边境管理支队河外边境派出所(以下简称为“河外边境派出所”)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边境管理主责主业,科学谋划制定“党建引领、科技支撑、机制推进、素质保障”的工作思路,将维护辖区和谐稳定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机结合、深度融合,积极探索符合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方法,努力营造民族团结浓厚氛围,用赤诚“警”心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绽放民族团结进步平安“警”色。辖区色树坝社区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3个村委会获评云南省第五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聚焦党建引领,系好民族团结“同心结”
充分发挥党建联建优势,常态落实“组织联建、活动联过、党员联管、党课联讲、边防联固”五联重点任务,先后组织警地双方集中学习党的最新方针政策30余场次。以创建新时代“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为契机,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维护辖区社会治安和谐稳定深度融合、统筹发力,深入破解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难题,不断丰富警地党组织活动形式,拓宽党员民警与辖区群众的交流沟通渠道,倾听群众心声、收集民情民意,构建和谐融洽的警民关系。目前,联合村委会、学校、卫生院及联防所开展主题党日15次、党课联学12场次。
聚焦宣传教育,架起民族团结“同心桥”
全面优化顶层设计,创新推出“131”普法模式,着力打造“和谐河外·温度边管”普法联盟,广泛深入开展“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坚持社区走访和普法宣教同步开展,强力推动“三抓三促”行动,努力营造各族群众团结友爱、共同进步、共创平安的良好社会氛围。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固边防”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视频、现场解答提问等方式,向辖区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普及民族团结知识。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依托“立信阁”普法教育基地,用好用活当地水桑树戍边馆、“尖山石刻”、滇缅铁路遗址等红色场所资源,先后11次深入村寨宣讲政策法规。同时,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积极联合辖区群防群治力量成立“女子醒酒队”“反诈先锋队”“护蕾守卫队”3支普法队伍,利用节假日、赶集日、红白喜事及村寨庆典等人员聚集时机,深入村寨宣传法律法规、反诈知识26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
聚焦服务群众,畅通民族团结“同心路”
积极探索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核心的民族团结工作措施,坚持“主动作为,防患于未然”的工作理念,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目标,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着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不断增强辖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发挥“一村一警+N辅警”机制作用,深入村寨不间断开展群众工作及便民服务,让各族群众深切感受到“派出所就在家门口”。立足户籍业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一次办理”“限时办结”“上门服务”“延时服务”“特事特办”等便民措施,打造“便民、利民、亲民”服务窗口,累计送证上门服务100余人次,延时服务办理各类户籍业务220余件,为180余名群众提供精简户籍业务办理,实现窗口服务“零投诉”。
聚焦社会治理,绘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坚持“预警在先、及时处理、就地化解”原则,持续优化“三调联动”工作机制,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联合孟定司法所、涉外法庭、村委会等单位,吸纳“乡贤”“能人”加入调解队伍,多点发力打造边境多元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先后成功化解矛盾纠纷21起,同步落实调处回访机制,走访家庭及单位52家次,调解满意度达100%,有效实现矛盾纠纷隐患“减存量、防变量”。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社会面风险隐患,结合社区警务工作,用身边人身边事以案破题,采用通俗易懂的“家常话”,宣传普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家庭纠纷、耕种保护、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引导辖区群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遇事找法”的意识,形成以法治宣传促进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如今的河外辖区,一幅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和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踏上新征程,河外边境派出所将继续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多措并举,促使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四季芬芳、花香四溢。
临沧市边境管理支队 供稿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