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艳
非遗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探源挖掘、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焕发新生
“你要来呢噶,落脚是朋友。不会跳你扭一扭,不会唱你吼一吼……”由云南网出品的《咋个还不来》MV中,彝族海菜腔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怀秀、李怀福用独具特色的唱腔、热情的演唱,把云南人民喜迎八方游客的热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彝族海菜腔又名“石屏腔”,民间俗称“大攀桨”,彝族尼苏人传统叫法则是“曲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海菜腔独特的演唱风格为歌曲注入了浓郁的民族特色,既豪迈又不失婉约,热血澎湃中带着多情缱绻,让人一听便沉醉其中。更值得关注的是,由李怀秀、李怀福领衔成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已开展彝族海菜腔、烟盒舞传承培训10余期,培养了云南民族民间经典歌舞人才2000余人。石屏古城庭院剧场挂牌启用以来,李怀秀、李怀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常态化驻场演出《金鸟银鸟飞起来——云南民族民间原声音乐汇》《花腰恋歌》等文艺精品节目,不仅为观众带来一场场饕餮盛宴,更为非遗打造了生动的展示窗口。
云南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多样的地区之一,其中有12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今年春节,随着千名文旅博主的网络“喊麦”,为期4天的非遗贺新春——“彩云之南,春韵非遗”系列宣传展示活动在云南民族村启动。云南非遗大集、云南歌舞乐展演巡游、非遗公开课、“彩云之南,春韵非遗”摄影展等5项线上线下活动,邀请各地游客共享云南文化盛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书写的春联墨香四溢,甲马版画的门神、红包别具一格,陶器、瓦猫、面塑、竹编让人爱不释手,还有乌铜走银制作技艺、银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铜器制作技艺、彝族刺绣、苗族刺绣等独具特色的非遗,凭借精湛的古老工艺吸引了众多游客的驻足。
热闹背后,也需要看到,非遗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探源挖掘、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焕发新生。一方面,要文化探源寻根脉。深入挖掘相关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和技艺精髓,让公众真正理解非遗的重要价值,尊重非遗的形式和内涵,促进非遗的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另一方面,要创新融合增活力。可以通过数字化赋能,推动非遗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持续推动文旅融合,通过品牌化和市场化运作,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相关衍生品体系。
期待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坚守初心,用精湛的技艺和工匠精神,不断拓宽非遗保护视野,创造出更加符合现代社会需求和审美、更加凸显当代文化价值的作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壮大文化基因,续写传承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