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建水古城鲜明的儒家文化底色
近日
《中国民族报》刊发文章
《建水古城鲜明的儒家文化底色》
聚焦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
将儒家传统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
形成了“礼乐南传、多元共生”的文明范式
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提供了生动注脚
↓↓↓
春节期间,云南建水文庙人头攒动。除夕当晚,人们拜孔子、祈心愿;大年初一开始,《有朋自远方来》《礼教文庙》等实景演出依次上演,传统儒学文化体验活动古朴而庄重,还有投壶、射艺等活动丰富多彩……年味与文化味共升腾,建水文庙系列活动拉满新年伊始的仪式感。
红河州建水县,古称步头,亦名临安、惠历、巴甸,地处云南省东南部、红河中游北岸。作为多民族聚居的文化沃土,建水将儒家传统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礼乐南传、多元共生”的文明范式,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提供了生动注脚。
文脉南传、尊经明伦的文明赓续
建水古城,千载悠悠,因儒家文化的浸润而底蕴深厚。建水以儒学为核心的文教设置促进了儒家经典的广泛传播;建水各族群众主动接纳并内化儒家文化,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实践。两者相得益彰,共同谱写了建水各民族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的和谐篇章。
儒学进入建水地区,以元代建立的建水文庙为标志。在这之前,尽管东汉云南太守“少好经学”,南诏大理国也崇尚礼仪、学习儒家经典,但这些活动主要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元代,“尊孔崇儒”之风南渐,建水修建了文庙,各族民众开始接触儒学,并尊孔子为“汉佛”,标志着儒家文化真正深入建水民间。至明代,临安府学与建水州学分列文庙东西,形成“一庙三学”的独特格局,成为建水的一大特色。
明朝将儒家思想灵活运用于地方秩序治理,教化于上而风行于下,极大地影响了建水地区儒家文化的传播。以建水文庙为轴心推行“文治”,以州学和府学为两翼施行“教化”,儒学的礼治文化与地方社会的礼俗文化实现互动与交流。通过《孝经》《论语》教学及科举教育,建水不仅培育出众多士绅文人,更使儒家治世理念渗透社会肌理,深刻影响了社会发展。至明中叶,建水已跃升为滇南行政中枢与文化高地,有着“滇南邹鲁”的美誉。
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建水文庙保存完好,是我国南方规模最大的文庙。建水文庙仿照曲阜孔庙的格局建造,规制严谨又融合了地方特色。文庙中轴线上的棂星门的设计尤为独特,四根中金柱穿出屋脊,既保留了我国传统建筑的冲天式特点,同时在房梁上装饰有民族特色的花纹,金柱下端雕有飞龙。这种设计融合了地方门楼特色,体现了儒家文化与建水区域文化的交互融合。
太和元气坊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龙狮、麒麟与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大象巧妙结合,不仅展示了技艺上的精湛,也传递了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对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洙泗渊源坊则是建水文庙独有的建筑。“洙泗”这一名称源于山东曲阜洙水和泗水的交汇处,这里不仅是孔子的出生地,也是孔子聚徒讲学的场所和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洙泗渊源坊象征着儒家学说的起源,表明即使远在万里之外的建水,儒家思想仍然得以传承和弘扬。
尊儒尚礼、和合共生的民俗文化
自古以来,生活在建水的各族群众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以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爱礼义、崇和尚中为行事准则,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共同编织出一幅文化相通、和合共生的民俗画卷。
“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建水紫陶以“刻坯填泥”“无釉磨制”为工艺特色,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是在深厚的儒家文化滋养下孕育成长起来的。
明末文人造物之风兴起,至清代建水文风鼎盛,为工匠和文人之间的广泛合作提供了条件。在这种背景下,代表文人品格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和松石山水,成为建水紫陶文房器物上常见的装饰内容。梅兰竹菊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洁、清逸、气节和淡泊四种品格,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品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清代嘉庆《临安府志》卷7《风俗》记载:“临安风俗颇为近古,观者旷然,思渐摩之有自也。”一直以来,建水民众遵循自然的节奏,以礼为行,不悖正道,保存并传承了儒家礼仪,尤其重视冠、婚、丧、祭四大人生节点。在清代,建水各民族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婚嫁习俗融合中原程序规制,婚礼严格遵行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的延续与遵循,体现了建水民众对传统礼仪的尊重和维护。
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建水火把节的习俗发展也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一天,无论人们身在何方,都会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一起吃团圆饭。大家盛装进行祭祀活动,之后围坐在火塘边,“把酒言欢,共叙桑麻”,彰显了对儒家“和”文化的认同与内化。
火把节期间,建水各族群众还共同表演哈尼族铓鼓舞、彝族乐作舞、苗族芦笙舞以及傣族土锅舞等,其乐融融。
血脉相融、相亲相依的情感记忆
文庙是学礼、知礼的场所,而祭孔仪式则是建水民众用礼、向礼的主要形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建水文庙在传承中原地区祭孔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当地的文化特色,形成独特的祭祀文化。
历史上,建水文庙每年举行两次大祭——春祭和秋祭。祭祀当天,官吏、文人等齐聚大成殿前,参加祭孔仪式。到了民国时期,祭孔仪式的组织工作由当地士绅接管,并将洞经音乐融入祭孔仪式。儒家弟子利用从北方传入的洞经讲解道德礼仪、传播儒学思想。
如今的建水孔子文化节继续传递着“和为贵”的儒家传统理念,不仅延续了祭孔仪式中的孔子巡游、迎圣等传统,还结合建水的经济发展特点和文化创新精神,增加了多样的特色活动,展现了儒家文化与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建水孔子文化节不仅是对过去的纪念,也是连接各民族共有情感的桥梁,推动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文庙晨钟依旧回响,紫陶窑火生生不息。建水这座穿越千年的文化古城,以其演进轨迹证明: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各民族在互动中创造,在传承中创新。(林继富 刘姝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