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华县:“针”功夫绣出民族团结进步“花”
“上面是党旗,中间是石榴,下面是火焰,象征着南华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云南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下称七彩彝绣公司)展厅,负责人丁兰英向参观者介绍一幅作品。
七彩彝绣公司的2000多名绣娘并非都是彝族,还有另外6个民族,大伙以针为“笔”、布为“纸”,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进步新图景。
彝绣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流传千年,随着现代制衣技术发展,能拿针会刺绣的绣娘越来越少。看着喜爱的技艺面临失传可能,2006年,南华人丁兰英带着13个姐妹开启创业之路。她们走访民间绣娘,学习刺绣针法,先后掌握了72种刺绣针法,为南华彝绣发展奠定基础。
掌握了刺绣针法后,丁兰英邀请老一辈绣娘,和她一道,将古老针法、图案设计等传授给年轻一代,同时建立彝绣培训机制,带动南华本地绣工,特别是残疾人、留守妇女等学习彝绣技艺。“有丁老师的帮助,现在我一个人绣花能养活全家。”因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身高仅105公分的残疾绣娘张华芝自豪地说。
在去年9月27日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七彩彝绣公司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我们将以实际行动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践行者,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丁兰英骄傲地说。
在保护和传承彝绣这一文化瑰宝的过程中,丁兰英并非孤军奋战,她的背后是整个南华县对这一产业的重视和扶持。据统计,2020年以来,南华县开展彝绣技能培训235期14304人次,培养彝绣能手2360人,45名绣工列入非遗传承人名录。彝绣产业产值从2022年的8316万元增至1.18亿元,各族绣娘月人均收入从2000多元增加到4000元以上。
近两年,南华彝绣因不断与现代时尚碰撞出新的火花而频频登上热榜热搜,亮相各大舞台,上海时装周、米兰时装周、巴黎时装周……在一次次的传承发展和交流中,南华绣娘用小小的绣花针,绣出了一幅壮美的民族团结进步新图景。(南华县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