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以来,临沧市镇康县委精心挑选一批政治素质硬、工作能力强,懂基层、善治理的机关事业工作人员下沉到全县各村组担任自然村长,协助村党组织抓好基层党建、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各自然村长认真履职,不断探索形式多样的基层治理经验做法,军赛乡岔路村就是其中之一。岔路村自然村长以五项举措构筑基层治理“5个圈”,圈出民族团结“同心圆”,有效提升了该村基层治理水平,助力乡村和谐稳定,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党建引领先行,构筑多元“治理圈”。岔路村位于镇康、耿马、永德三县交界处,地理位置独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典型民族村寨,3个县6个村的户籍人口混杂居住,基层治理问题多、难度大。针对片区基层治理对象交错复杂的问题,自然村长主动与派出单位、相邻乡党委和村党组织汇报,积极推动三县交界的永德县团树村、耿马县勐简村和岔路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县审计局党支部、军赛乡青年人才党支部和片区党支部结对联建,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凝聚基层治理合力;针对党员干部不会抓、抓不好基层治理的问题,采取“党支部+党支部”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网格专题培训等形式,开展法律知识、网格化管理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村组干部、网格员抓治理抓服务的能力水平,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网格管理助力,整合基层“朋友圈”。把建立“微网格”治理体系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自然村长主动承担起总网格长职责,牵头建立微网格21个,覆盖群众200余户,从不同民族群众中挑选热心群众、党员骨干和致富带头人作为网格员,建立网格员微信群,实现联络方便、信息互通,政策宣传、任务安排“一键”部署、“一键”反馈。组织网格员进村入户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自然灾害、风险隐患等排查。通过细化网格,使村“工作半径”更小,“群众距离”更近,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排查解决更加及时有效。
为民解忧纾困,构建群众“幸福圈”。以“议事长廊”“小板凳议事会”等为载体,抓住群众茶余饭后打歌跳舞、“红白喜事”围坐一起的时机,引导党员干部和群众围坐在一起,话民生实事、谈发展大事。发挥“两代表一委员”作用,收集涉及民生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及时排查解决上报。截至目前,共排查民生问题25件,解决17件,正在推进解决8件。始终将服务“一老一小”工作作为暖民心、解民忧、增民利的民生工程,建立村组干部结对联系和网格长定期走访机制,在中秋节、春节期间走访慰问孤寡老人20人、留守儿童30人,用心用情提升关爱服务水平。2024年9月,该村自然村长在与村民交谈中听说片区农户周发良突发疾病,经入户了解已基本丧失劳动力,且孤身一人,便第一时间上报情况,并帮助周发良申请到临时救助和A类低保,及时解决了其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三治”融合聚力,营造和谐“邻里圈”。在开展基层治理过程中,自然村长始终以自治为先导,用好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的“一约四会”“协商在基层”等基层治理机制,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坚持法治思维,采取“农民夜校”“双语”普法队等方式,不断增强片区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以德治为基础,通过党员示范带动、群众参与,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农村移风易俗等宣传宣讲10余场(次),着力破除薄养厚葬、高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引导群众懂政策、转观念,讲文明、树新风。
队伍建设保障,扩展治理“资源圈”。针对片区调解力量不足问题,自然村长积极咨询政法、司法、信访等部门,争取乡村两级支持,牵头组建“四支队伍”,壮大调解力量。组建专业“调解员”队伍,依托军赛乡省级“调解能手”,开展调解技能、法律业务知识培训等方式,通过“一对一”传帮带,培养调解员11名,不断提升“调解员”队伍矛盾纠纷调解化解能力。组建多元法律“明白人”队伍,将村组干部、农村党员、致富能手、有声望的乡贤等纳入“法律明白人”队伍,让他们共同参与到基层调解工作中,通过多方合作、多角度劝说,最大程度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组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志愿队伍,整合网格员、片区民警、“两新”组织等力量,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普及法律知识、化解矛盾纠纷、关爱困难群体等志愿服务活动。组建“说事评理员”队伍,发挥基层矛盾纠纷“解压阀”“缓冲器”作用,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问题就地化解”的目标。驻村以来,共调解各类纠纷11起,解决群众合理诉求15件。
临沧市民族宗教委 供稿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