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如画映山红,民族心声传北京。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云南网《民族心声传北京》音频融媒专栏再度启程,邀您跟随我们,一起聆听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的心声、祝福与展望,共赴春日里的盛会。
“2024年我们举办了66场文艺下乡活动,2025年春节假期游客接待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我们的农文旅融合给群众带来全年持续的多轮收入,文旅人才培养与高校合作定期技术培训,让百姓吃上‘旅游饭’,真正做到旅游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全国政协委员、沧源佤族自治县文旅局局长——李依娲娜
在滇西南层峦叠嶂的山间,沧源如一颗绿宝石镶嵌于中缅边境。生于斯长于斯的李依娲娜,血液里融入了佤族文化的基因密码。
2023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李依娲娜的肩上多了一份重任:既要守护佤山千年文脉,又要破解文化“出圈”的方程式。当游客跟随着现代化的浪潮涌入沧源县,语言差异却阻碍了文化的沟通。“我们的文化不该困在大山里,应该让更多的人看见!”因此推普工作成为推动沧源文旅发展,促进民族共融发展的有力支点。
目前,当地建立县、乡、村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制度,组建105人的普通话推广工作组,突出对教育、景区、服务行业等部门进行指导和督促。“现在游客进入景区,可以看到60多岁的老人既能唱佤调,也能用普通话给游客讲述班洪四大嫂、班洪乡抗英的故事。”
而李依娲娜的关注点不止于此。站在沧源崖画前,她指着赭红色图案说:“这些不仅是佤族的记忆,也为研究西南民族地区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民族迁徙提供了历史考证。”她希望未来可以联合国内同类景区如宁夏贺兰山岩画、广西花山岩画联合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让世界看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不是‘小众标本’,而是文明对话的钥匙。”
李依娲娜始终坚信“文旅发展的关键在人。”沧源县每年都会结合实际对景区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以提高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2024年,沧源县开设“非遗+旅游”双轨培训班,举办金牌讲解员培训班,邀请高校和媒体行业等14名专家学者深入开展调研。
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如何实现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沧源县的故事或许可以提供一些新思路。“我相信只要利用好我们的文化,以文促旅,以文彰旅,以旅促文,就能实现旅游促三交,提升百姓的幸福感。”李依娲娜坚定地说。
统筹:王晓洁
策划:周鑫 赵家琦
记者:周鑫 杨吉娟 王琳 实习生 田汶冉 白舒瑜
录制:周鑫
海报:段孝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