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昭通市精心打好“四张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近年来,昭通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精心打好“宣传教育”“共建共享”等四张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打好“宣传教育”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体系,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重点学习内容和各级党校培训必修课程。在社会教育上,编印口袋书、宣传折页等48万册供各族干部群众学习;持续举办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组建“乌蒙石榴红宣讲团”和12支分团,深入各行业领域开展宣讲380场次;与中国民族报社等各级媒体合作,常态化进行政策解读、成效宣讲和故事讲述;创新开展微测试、微课堂、微视频等活动,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知晓率,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
打好“共建共享”牌。深入实施“枝繁干壮工程”,统筹城乡建设需求,注重设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史”学习教育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深入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建成昭通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昭鲁大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长廊、绥江县金江石榴红公园等一大批实物载体,润物无声将共同体理念嵌入各族群众心灵深处。举办“石榴花开乌蒙山”书画美术摄影展,征集到市内外作品1000余幅,有效提升各族干部群众的参与度和知晓率。
打好“文化认同”牌。争取并实施省级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和少数民族精品工程项目30个,涵盖各民族古籍、音乐、戏剧等10余种文化类型,有效促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支持各县(市、区)打造一系列各民族共享的区域文化活动品牌,为火把节、花山节等各民族共同参与的民族节庆搭建起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纽带。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出版《昭通彝语地名考》《苗乡唱响新时代》《肝胆记》等一批民族文化作品,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春节期间走访慰问少数民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苗族芦笙、蜡染,彝族月琴等一批民族手工艺品走出市内外,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强大精神纽带。
打好“理论阐释”牌。深入挖掘昭通各民族文化内涵,完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民族文化书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丛书·昭通卷》编纂工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思想文化基础。立足昭通大交流、大融合、大团结的历史与现实,开展挖掘豆沙关历史文化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究,举办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学术研讨会、“袁滋摩崖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学创作大赛征文活动和讲解员比赛,全方位讲好中华民族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昭通故事,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昭通市民族宗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