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昭通市以寒暑假托管构建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平台
近年来,昭通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返家乡”实践活动为抓手,向各族青少年儿童免费开办2024年寒暑假集中托管班,搭建了一个充满趣味的交往交流交融平台。
聚焦铸牢意识,构建多姿多彩新课堂。紧扣主题主线,创新探索教学资源,打造多样课堂载体,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儿童进一步增强“五个认同”。昭阳区聚焦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引导各族青少年儿童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鲁甸县以卯家湾安置区为载体,向各族青少年儿童讲述互嵌式发展的故事;巧家县、水富市分别依托白鹤滩、向家坝水电站,让各族青少年儿童在观看大国重器建设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彝良县立足罗炳辉将军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对各族青少年儿童进行红色教育洗礼,让革命精神在心中扎根;威信县紧扣纪念“扎西会议”90周年主题,将讲好“扎西会议”故事融入托管教育,向各族青少年儿童讲好红色故事;盐津县结合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组织青少年儿童写春联、猜灯谜等,讲述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习俗,让各族青少年儿童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强思想重引领,打造民族团结新队伍。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协同配合、家校有效联动、社会共同关爱的工作机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志愿者们全身心投入托管工作中。加强志愿者岗前培训,根据志愿服务内容及要求,围绕志愿服务目的和内容、志愿者管理、安全保障、行为规范等开展培训,提高志愿者思想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服务意识,提升业务能力,全面高效地投入托管工作中,认真履职尽责,用心用情关爱关怀各族青少年儿童。鼓励引导志愿者发挥专业特长,结合属地特色,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心谋划课程内容,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为各族青少年儿童打造一场缤纷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之旅。
“返家乡”添活力,汇聚民族团结新合力。以学校为主阵地,以“返家乡”大学生为主力。深入整合“儿童之家”、儿童福利院等,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招募大学生、退休教师、社会人士等志愿者累计5893名,在1206个点位为3.4万名各族青少年儿童提供免费托管服务,师资力量充足、结构多元,形成了一股民族团结进步新力量,经验做法入选省委办公厅印发的《十种办学好模式及实践案例》。志愿者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优势,以“民族团结进步+”的形式为各族青少年儿童奉献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托管教育活动,也为志愿者、各族青少年儿童之间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有效平台。(昭通市民族宗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