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镇康:从界桩到舞台 “银发先锋”激活国门文化
自去年以来,临沧市镇康县紧扣边疆党建长廊最美示范带建设目标,依托边城银发人才工作站,创新打造“银发人才+”服务模式,聚焦国门文化,实施“银发先锋”工程,构建联动体系,不断激活离退休干部的“夕阳动力”,讲好“镇康银发”助力兴边富民的生动故事。
“第二组开始准备,123……音乐起……”每天晚上七点,在县老干部活动中心,都能看到离退休干部王翠兰在为老年人排练舞蹈的身影,68岁的王翠兰手里拿着指挥棒,正指导着二十多名银发学员练习舞蹈《打歌来》,这支舞曲经过她的编排,既保留了镇康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数瑟的悠扬旋律,又融入现代舞蹈元素,还巧妙地在原有的唱词中加入了党的政策宣讲、边疆人民戍边爱国等内容,学员们和着三弦,在一声声“阿数瑟瞧着,罗细瑟甩着!”的调子声中,将国门文化的故事演绎得酣畅淋漓。
“舞步要有力度、每个转身都要带着笑意,咱们的阿数瑟文化里可是藏着边疆人民的生活智慧嘞,我们要把这种‘智慧’表现出来。”教学间隙,王翠兰总会耐心地和大家讲述阿数瑟文化背后的故事,让大家对阿数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自2003年王翠兰退休后就加入了这支由老年人组成的舞蹈队,并且被大家推举为“领队”,从此以后,热爱舞蹈和音乐的她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大多都用在了阿数瑟文化的探索、传播当中,由她所编排的节目还多次荣获省级、市级、县级荣誉。
“没想到老祖宗的调子这么好听、加上舞蹈那么带劲儿!”学员已晓芹逢人便展示手机里的短视频。王翠兰所在的这个舞蹈队不仅在县内参加演出活动30余场,还借助互联网,将舞蹈拍摄成短视频上传到抖音、快手等平台,还收获了不少关注和点赞。如今每逢夜幕降临,在南伞河畔公园广场上,王翠兰都会带着众多的叔叔阿姨们和着阿数瑟旋律载歌载舞。
为充分发挥国门文化中的“银发先锋”作用,自2024年以来,镇康县聚焦银发志愿者助力兴边富民行动,不断创新激活“云岭银发”人才库,多形式引导具有各类专技特长的离退休干部积极投身文化传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组建“理论+文艺”宣传志愿服务小分队,以歌声、舞蹈、“阿数瑟”等形式,传递“党的声音”,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在文化润边的同时,历史传承工作中也同样“活跃”着银发身影,杨开银过去曾是临交集团镇康分公司的办公室主任,因熟悉镇康历史,2012年被特聘为党史研究员,如今虽然已经退休但仍然孜孜不倦地参与到镇康党史研究、文史资料编撰等工作中。
清晨的怒江江畔寒气还未消散,杨开银身着迷彩服,背着厚重的文献资料,带领团队穿梭于山林村寨,或到抗战遗址去踏勘挖掘资料、或走村入户采访“三亲”人员,整个怒江江畔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因此一段段生动的抗战故事就这样被人们知晓、一个个沧桑的抗战遗址被挖掘了出来。据悉,通过杨开银和众多研究员的共同努力,目前中国远征军的抗战遗址已被普查确认23处,目前已全部打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为了记录在踏勘过程中挖掘到的其他遗址、民间传说,他还整理编著了《神奇南伞》书籍,为更多的人了解镇康提供资料依据。
“从怒江东岸到南汀河畔,近万名中国远征军在这里布防,抗敌御侮,保家卫国。”在勐捧镇酸格林村,杨开银轻抚着抗战遗址纪念碑,向青年党员干部娓娓讲述滇西抗战的历史。据杨开银介绍,除党史资源的挖掘、编撰等,他还积极参与到党史教育的宣传宣讲等工作中,先后为老年大学学员、各级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宣讲上百场次;还多次走进中小学校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宣讲,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青少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一有时间,他就给我们讲述镇康的抗战历史,让我对镇康的历史、文化了解得更深了。”在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学员李琴也特别喜欢听杨开银讲述镇康的历史事迹,每次都感触不已。
从界桩到舞台,从历史到传承,像王翠兰和杨开银一样弘扬国门文化、助力兴边富民的离退休干部还有很多。镇康县精准对接基层需要,积极搭建平台载体,不断健全离退休干部挂钩联系工作机制,广泛凝聚“银发人才”思想共识。如今,离退休干部参与兴边富民的积极性更高涨了,日前,2025年银发志愿者助力兴边富民行动如期启动,一批批离退休干部助力兴边富民的故事也将在这里延续。(赵玉雪 罗应富 邹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