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入做好边疆治理各项工作
作者:刘嘉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这既是对边疆民族地区工作规律的准确把握,也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理论拓展,为深入做好边疆治理各项工作,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华民族是浸润了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传统、由各民族融聚并共同归属的命运共同体。从“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到“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具有无比强大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包容性。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我国边疆地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多民族聚居,边疆九省区居住着全国近六成的少数民族人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治国理政战略全局,提出“治国必治边”“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等一系列重要论断、重大举措,坚持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加快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推动边疆地区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但是也要看到,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防范和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任务艰巨。要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边疆治理各方面全过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持续推动理论武装走深走实。边疆地区各级党组织要一以贯之同党中央精神对标对表,并落实到各项规划、法规、政策、项目的具体谋划和实施中。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和民族地区干部“四个特别”要求,努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扎实推进边疆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全国来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这些边疆民族地区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能掉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让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要把边疆地区发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纳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持边疆地区依托自身条件禀赋,在融入新发展格局、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边疆地区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深入挖掘边疆地区爱国主义历史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基因,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使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要在法治轨道上治理民族事务,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和法治尊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提升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效能。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树立对法律的信仰,自觉按法律办事。
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既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也是为个人赢得更大发展空间的必备素质。要全面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深入开展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能力培训,提高青壮年劳动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水平,以语言相通促进各民族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落实到经济、教育、就业、社区建设、文化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中。按照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总要求,不断深化创建工作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进一步完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测评指标体系,精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有力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重点任务。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