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昭通市多举措推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近年来,昭通市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深入推进“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千方百计增加各族群众收入。
产业增收,夯实致富基础。昭通苹果随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翱翔太空,昭通天麻、大关筇竹笋、盐津乌骨鸡等昭字号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白鹤滩水电站实现16台机组并网发电,全市年发电量达922亿千瓦时。合盛硅业、旗滨光伏、新安化工、品鑫能源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全省第一块光伏玻璃在昭通下线。暑期在昭避暑游客每天保持在20万人,“冬游云南·旅居巧家”“红色扎西·胜利起点”等旅游品牌各具特色。“五个千亿元级”产业综合产值超过3000亿元,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
就业创收,提高致富能力。坚持“点对点”供需匹配、“手牵手”协作并进、“一对一”精准输出,精准锁定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务工需求大、薪资待遇好、经营实力强的企业,与省外274个地区建立劳务协作长效机制,开创“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点对点、一站式”劳务输出昭通模式,实现常年稳定转移就业25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脱贫劳动力、易迁劳动力就业率分别稳定在86%、89%、92%以上,务工收入成为各族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
民品促收,拓宽致富渠道。坚持把民贸民品贷款贴息政策作为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中央引导、省级配套、地方支持”的原则,严格民贸民品贴息资金的申请、审核和拨付工作。帮助云南理世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关县琦鑫农产品生产有限公司、水富理世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解决贴息资金301.28万元。噜咪啦土豆片远销省内外、昭通小肉串8000余家门店遍布全国各地,年综合产值突破200亿元,不断拓宽各族群众增收渠道。
兜底保收,消除返贫风险。聚焦全市10个脱贫县、1235个脱贫村和185.07万脱贫人口,深入开展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落实常态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建立健全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的易迁家庭动态监测机制,建立管理台账,将符合条件的各族困难群众纳入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落实社会救助保障。全市脱贫人口收入增速连续3年列全省第一,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动态清零,各民族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全面提速。(昭通市民族宗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