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新闻聚焦 >> 正文
彝山欢歌续写民族团结新篇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4日 16:02:15  来源: 楚雄日报

  原标题:彝山欢歌续写民族团结新篇

 

图为民族团结日文艺演出现场。

  近日,牟定县凤屯镇腊湾村彩旗飘扬,彝歌回荡。第34届“牟定腊湾·姚安新民民族团结日”系列活动在这里举行。这一天,牟定县腊湾村和姚安县新民村的彝族群众身着盛装,齐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属于他们的特殊节日。从过去的“冤家”到如今的“亲家”,两村30多年来的变化,成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注脚。

  “走,我们参加民族团结日活动去了。”

  “要去民族团结日活动上跳腊湾玛咕舞啦,心里高兴得很。”

  在简单的排练后,李光成与李福寿便前往民族团结日活动现场。李光成与李福寿是腊湾村村民,也是玛咕舞传承人。今天,他们要为腊湾与新民两村村民表演腊湾民族聚居区极具特色的民族舞蹈玛咕舞。

  “自两村的民族团结日开展以来,两村群众越来越团结了。”

  “现在也不打架了,不像以前,跟打仗一样,现在都团结起来亲如一家了。”去往活动现场的路上,李光成与李福寿感叹道。

  两人所说的腊湾与新民两村团结和睦的现状,在30多年前,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腊湾村委会和新民村委会分别隶属牟定县和姚安县,山水相连,却因山林水田权属之争陷入长达半世纪的僵局,成了“隔沟喊话不见面”的冤家。为消除积怨、共同团结发展,牟定县政府与姚安县政府通过不懈努力,于1991年达成了和解协议,并约定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为两地的民族团结日,由两村轮流举办,自此,这场延续34年的“团圆接力”从未间断。昔日隔阂消融于同跳玛咕舞的鼓点中、化解在通婚家庭的炊烟里,两村也成了“分不开的亲人”。

  中午时分,广场外的商贸交流区热闹起来,特色山货和农产品琳琅满目,两村村民穿梭其间,交易声里夹杂着熟悉的乡音问候,这条流动的集市成了一条情谊的纽带。与此同时,腊湾村玛咕彝寨的文化广场上笙歌渐起,两村群众换上节日盛装,共赴这场团圆约定。

  随着欢快的彝族音乐响起,民族团结文艺演出正式拉开帷幕。舞台上,腊湾村的演员们身着彝族传统服饰,载歌载舞。李光成和李福寿的玛咕舞表演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

  活动间隙,李光成遇到了来自新民村的亲戚李庆丰,两人热情地寒暄起来。“我的老岳父今年玛咕舞跳得太好了,比往年跳得还好。我们新民村要向你们学习,争取明年跳得更好。”“老表,谢谢你夸我。”从过去的“冤家”到如今的“亲家”,他们的故事正是两村情谊的生动缩影。

  “民族团结日让我们两村越来越团结,以后我们两村老百姓要更加团结,日子才能一天比一天好、一天比一天红火。”新民村村民李庆丰说。

  文艺演出结束后,两村代表齐聚会议室,召开民族团结座谈会,并签订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盟协议。

  “34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开展民族团结日,腊湾与新民的各项基础设施得到完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两村村民也从以前的老死不相往来,到现在的休戚与共,再到现在更多的是谈论发展与未来。”牟定县凤屯镇腊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普才高兴地说。

  多年来,凤屯、前场两地党委、政府秉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以节日凝聚共识,携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推动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快速发展。民族地区旧貌换新颜,民族关系更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两地经济社会长远稳定发展,根基更加牢固。民族团结日不仅成为两村共同的节日,也成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载体。(记者 王欣巧 徐圣杰)

责任编辑:阎素素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