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镇康县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在这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数瑟”打歌文化源远流长。“阿数瑟”这一独特的文化瑰宝,是镇康各族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它的旋律与节奏,深深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爱好者,王建良便是其中之一。
王建良是镇康县勐捧镇荷花塘自然村的村民,作为一名深受“阿数瑟”打歌文化熏陶的乡土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他以半个多世纪的光阴淬炼三弦制作绝技,守护着滇西南边陲的文化根脉,以创新思维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师承传统,扎根民间
王建良自幼在弦鸣声声的村寨成长,与三弦结下了不解之缘。2005年拜师王世华,系统研习制作技艺,从三弦材质的甄选到弦鼓的打磨,从蟒皮的绷制到弦线的调试,他将传统工艺的七十二道工序化作指尖的温度。在坚守传统制作的基础上,他注重创新突破,不断优化琴体结构,使三弦的音色稳定性更强、音质更加清亮悠扬。他积极融入现代审美,对三弦精心打磨刻制,不断赋予三弦艺术收藏价值,让三弦逐渐成为当地民众“看得见的乡愁”,也成为民族团结的文化纽带,凝聚着各民族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随着技艺的日益精进,王建良制作的三弦越来越受“阿数瑟”打歌爱好者的青睐。为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他建立起家庭小作坊,自2004年至今,累计制作销售精品三弦3000余把,创收30余万元,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区域文化产业的靓丽名片,不仅助力当地经济发展,还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民族团结。
带徒授艺,薪火相传
王建良坚持“传帮带”理念,以自家为传承基地,培养徒弟2名。他定期组织勐捧镇打歌爱好者、三弦艺人交流技艺,推动“阿数瑟”文化在民间的普及与深化。他积极参与各级文化展演、赛事及文化交流活动,以三弦为媒介传播民族文化,不仅展示了精湛的技艺,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
2013年,他代表临沧市、镇康县参演省、市级歌舞乐展演,凭三弦合奏《弦》、改编节目《白露花开》斩获省级金奖及市级优秀组织奖;2023—2024年,参与编排《串山小狗》《丰收舞》舞蹈,在镇康县中缅“阿数瑟”山歌会中荣获第一名及金奖。这些荣誉的取得是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让“阿数瑟”文化从乡野走向国际。
公益践行,文化惠民
作为三弦制作工艺的传承人,王建良始终秉持“艺为民所用”的信念,把三弦技艺传授作为根本职责,主动投身基层文化服务,他深知,要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就必须让更多人了解它、爱上它。在农村婚庆等场合,他免费教授村里爱好者学习三弦弹奏技巧,每逢村里办喜事,他都会弹着三弦加入“啊数瑟”打歌队伍。
只有让三弦文化深深扎根于民间,才能真正实现其传承与发展,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根发芽。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三弦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共同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共同书写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弦外之音,文明之光
三弦,承载着滇西南边疆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王建良以匠人之手守护传统,以创新之心点亮非遗,以传承之志培育新人。三弦制作技艺传承人称号,既是对其个人贡献的肯定,更是对“阿数瑟”文化世代绵延的期许。他的故事,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焕发生机的缩影,更是边疆民族团结进步、文化自信的鲜活注脚。
当最后一抹夕阳掠过,王建良仍在作坊里捯饬着他的三弦,这位古稀匠人用七十载春秋证明,非遗传承是流动在三弦里的山河记忆,是雕刻在时光里的文化基因。从独木成弦到万民共奏,从村寨技艺到文化IP,他让三弦的韵律跨越山河,奏响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之音。他的这份坚守将继续滋养着西南边陲的文化沃土,让“阿数瑟”的歌声永远回荡在滇缅群山之间,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繁荣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
云南网通讯员 秧会月 万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