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认真当好“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践行者和责任人,以“收信人”的奋进姿态,着力在“五字诀”上下功夫,不断拓宽各族群众全方位嵌入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立足“域”的形式,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区环境。制印实施《贯彻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的实施意见》,完成全市913个行政村(社区)“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在《临沧市中心城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中,按照“15分钟或5-10分钟”社区生活圈布局和配置要求,完善城镇社区服务设施。统筹“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39.27%。
着眼“红”的基调,强化党组织引领,推动各民族互嵌式社会治理。健全完善“乡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小组和居民小区党支部—村居民聚居点和小区楼栋单元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设置五级网格6.4万个,选配网格长6.4万名、网格员12万名,将基层党组织体系网与社会治理体系网“两网”融“一网”。制定《社区工作准入制度》,采取“5+4+2”模式配强社区基层队伍。推行县(区)、街道、社区联合党委工作制度,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为服务群众的“连心站”。
彰显“融”的内涵,强化全方位互嵌,塑造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开展“戏曲进乡村”“四季村晚”等活动,耿马泼水节舞曲《哦迪咔》火爆全网,承办云南省第六届群众文化“彩云奖”评奖及展演活动,作品《空山寂》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开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三年行动,净增经营主体2.86万户、“四上”企业110户,3个商会被表彰为全国“四好”商会。深化“沪滇”劳务协作,1995个新型经营主体与9.12万脱贫户建立稳定利益联结关系,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5.73万人。
突出“点”的带动,开展示范性创建,选树各民族互嵌式社区典型。运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测评指标(试行)》“指挥棒”,深入持久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全市三个边境县所有社区已全部创成省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打造临翔区玉龙社区等“智慧社区”,推行数字网格化管理,开展“少数民族茶艺师培训班”、“石榴红”主题月等活动,建成产值突破1亿元的全省首家集“创业孵化园+众创空间+青年之家”三位一体的临翔青年创业园。
扩大“宣”的效应,开展各领域教育,营造各民族互嵌式社会氛围。深化“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在“云南网”开设“党的光辉照边疆,石榴花开艳临沧”专栏,刊播“临沧社区故事”。通过组建社区“百姓石榴红宣传队”,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等作用,开展线上、线下宣讲200多场次,覆盖6万余名干部群众。结合传统、民族节日和宣传月主题,融合开展《宪法》《民法典》及各类党的民族政策宣传,举办民族服饰T台秀,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云南网通讯员 吴启芬 闫建刚 张禹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