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沧市凤庆县凤山镇京竹林社区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居产业,以旅居促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京竹林社区先后获评“云南省绿色社区”“云南省省级美丽村庄”“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二道河获评临沧市乡村旅游品牌村,二道河“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共同富裕”被列为云南省典型案例、农旅融合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获省委主要领导点赞。3200红茶文化苑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入选云南省第一批半山酒店,入选云南省职工疗休养活动承接机构,经验做法纳入旅居云南首批典型案例。
据悉,京竹林社区成立于2024年6月,由原京竹林村“村改居”而建,是凤庆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农旅融合推进、各族群众旅居融居的重要成果。社区下辖10个自然村、22个居民小组,少数民族占28.7%。
抓党建促共建 践行社区互嵌共建新理念
京竹林社区坚持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主线,强化党建引领,凝聚各方合力,全面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强化党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印发实施方案,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单位、企业、群众各方为主体,共同推动互嵌式发展的工作格局。强化学习宣讲。组建“少数民族语宣讲小分队”,采取火塘会、大喇叭等方式,用民族话、家乡话做好群众愿意听、听得懂的宣讲培训。2024年,社区党总支、支部开展专题学习18场次,开展专题宣讲培训6期500人次。强化融合推进。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融入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各方面,实现互促共进。
抓旅居促融居 开启社区互嵌融居新格局
建设滇红小镇。京竹林社区建成滇红小镇游客中心、砚池公园、民族文化活动广场等11个,不断丰富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活动载体。建设绿色、宜居的禾家庄,开启城乡融合发展新篇章,打造民宿、旅居的高规格样板,旅居融居各族群众138户454人。
发展各类经济业态,全面强化旅居“吃、住、行、游、购、娱、网、厕”8大要素保障。打造旅居品牌。建成全国首家以红茶文化为主题的集会议、商务、康养度假、茶旅体验于一体的高品质国际连锁酒店——3200红茶文化苑,联动周边景点推出“3200红茶文化苑——大兴温泉——滇红第一村——云上花海”等康养旅居路线,形成以疗促旅、以旅带疗、旅疗互动发展格局。
坚持农旅融合。创新举措打造二道河乡村旅游景区,推动旅居经济发展,山旮旯里的苗族同胞开门迎来了山外人,端上了乡村旅游新饭碗。二道河获评临沧市乡村旅游品牌村,二道河“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共同富裕”被列为云南省典型案例、农旅融合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获省委主要领导点赞。
优化社区服务。建强服务阵地,建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个、禾家庄党群服务点一个、二道河游客中心一个,严格值班值守,确保群众来访有接待、群众困难有帮助、群众诉求有答复、服务群众有热度。做实网格服务,设25个城乡一般网格,4个专属网格,118个微网格,做到服务一网兜底。建立挂联机制,社区五职干部以及自然村长分片挂联,广泛开展服务到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平安社区。
抓文化促融合 彰显社区互嵌融合新气象
开展文化活动促“三交”。确定“火把节”期间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过一个节,开展打歌、山歌对唱等各式各样的民族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中国滇红第五届汽车拉力赛年会。每年春节举办“喜迎新春-火腊年乡村年”活动。禾家庄、纪家窝等活动场所每天开展打歌活动。
着力文化传承展乡愁。推动二道河苗族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重修水磨房、水碾子房等传统工艺作坊,成立文艺宣传歌舞表演队伍1支,建成苗族文化展览室1个。修建步道把3200红茶文化苑与文笔塔、砚池、青龙桥等凤庆文化地标连为一体、形成整体景观,培育1060亩有机茶园和世界茶叶品种园,实现茶、旅、文高度融合。制作民族团结墙体漫画100余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互嵌共学润人心。办好京竹林完小,打造互嵌式融居共学模式,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探索践行“环境育人、课堂育人、活动育人、联动育人”的“四个育人”路径,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全面实现各族学生互嵌共居、混班混学、共学共乐。
促进语言相通心相连。开展以“三动”促“双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院坝协商专题活动1场次,开讲推普夜校10场次,开办文艺夜校1期次,实现推普工作全覆盖。京竹林社区被市县认定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普及村,京竹林完小被市县认定为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示范学校。
云南网通讯员 许灵锋 李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