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繁荣发展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民族频道 >> 共同繁荣发展 >> 正文
独龙江乡边境村:人勤业旺生活甜蜜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8日 11:24:24  来源: 民族时报

原标题:独龙江乡边境村:人勤业旺生活甜蜜

贡山县独龙江乡“织女”编织独龙毯。陈飞 摄

暖风徐徐,碧浪奔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一处“彩虹庭院”里,几位独龙族“织女”们在花草芬芳的院子里编织独龙毯,巧手翻飞,丝线成网。

“上海又来订单了,大家多辛苦一下,争取10天内发货。”霂欣曜独龙毯编织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玉花拿着布样,来到“彩虹庭院”把好消息告诉“织女”们。

“放心吧!我们保证按时完成任务。”“织女”金春花编织的速度更快了。

独龙毯是独龙族特有的文化符号。2022年12月,“独龙毯制作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独龙江乡党委把独龙毯编织作为民族文化致富产业来抓,引进上海市的编织企业,创办“彩虹庭院”手工作坊,举办培训班,开发纯手工编织的独龙毯小枕头、背包、围巾等,进军上海和海外市场,发展“织布经济”,开辟出一条“文化传承+产业振兴+旅游发展”的路子。

李玉花把独龙族“织女”们组织起来,统一编织手法、样式,批量编织、销售独龙毯。今年,她还尝试将独龙毯元素加入到文创产品中,努力提高独龙毯品质、丰富样式。

随着乡村旅游的火爆,“藏在深山人不识”的独龙毯走红“出圈”,帮助独龙族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梦想,顾家赚钱两不误。

“每加工一条独龙毯,就有几百元收入。”李玉花说,现在乡里有独龙毯naze naze织物工作室和100个“彩虹庭院”,“织女”增加到500多人,人均年增收6000元至7000元。

不负好春光,巴坡村党总支书记木京龙与乡亲们钻山沟、进密林,补种草果,加固生产路,维护“草果溜索”,用勤劳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木京龙说,这几年,乡亲们同心同向、奋发图强,全村草果种植面积达2.4万亩,产值超过453万元,只有15户人家的斯拉洛村民小组种了300亩草果,户均收入超过2万元。

实现共同富裕,产业是根基。独龙江乡干部群众一年接着一年干,草果、花椒、重楼、灵芝、黄精等绿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齐头并进、融合发展,群众端上“致富碗”、吃上“生态饭”,传统的“种种砍砍”变为“走走逛逛”,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清晨开车去工地,焊接钢材,傍晚回家整理庭院,到文体广场唱歌跳舞,这是献九当村建筑工人丁春心的日常生活。乡里成立建筑公司后,他经过培训和实践,成为熟练焊工,月收入超过7000元,妻子料理30亩草果地,家庭年收入超过15万元。

“6个村都有村级施工队,一年吸纳本地群众1391人就近务工。”独龙江建筑公司负责人张金华说。

随着独龙江乡绿色产业、旅游业、建筑业繁荣红火,产业就业“蓄水池”扩容增量,建筑工人、旅游服务员、微商、手工艺人、农产品经纪人、劳务经纪人、“织女”等新农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活跃在山野乡间。

户均存款超过5万元,93%以上的家庭拥有机动车。独龙江奔涌如昨,青山依旧,却换了人间。

“公路弯弯绕雪山,汽车进来喜洋洋,独龙人民笑开颜。党的政策就是好,幸福不忘共产党。”悠扬的歌声中,一条颜色、式样新颖的独龙毯在李玉花手中如彩虹铺展开。

“我们要把好日子织成绚丽彩虹。”李玉花说。(记者 李寿华)

责任编辑:赵津津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