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聚焦主线谋发展 互嵌共融彩云南
蓝天碧水,繁花似锦。彩云之南,生机盎然。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边疆各族人民,高度重视云南发展,3次亲临云南考察调研、4次回信、2次致贺信,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云南发展指明方向、擘画蓝图。
3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
谆谆嘱托,重如千钧,殷殷期盼,催人奋进。
云南省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将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美好图景在云岭大地上徐徐铺展。
大理生态廊道
制度先行,加快推进互嵌式发展格局
“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云南坚持对标对表党中央要求,将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任务,纳入全省民族工作总体部署规划中系统谋划、一体推进。
先后召开全省城市民族工作会议、全省“三项计划”启动大会及协调小组联络员会议、全省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现场推进会,成立由11个省直部门组成的实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协调小组。颁布实施《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出台示范区建设条例实施细则及《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云南省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制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政策措施,启动《云南省互嵌式社区建设工作导则》编制工作。
同时,将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纳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测评指标体系,将城市民族工作纳入平安云南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全省性综合考评和年度督查检查内容。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互嵌式社区建设提供指引,为推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保驾护航。
昆明滇池路上的民族团结主题雕像
示范带动,提升互嵌式社区建设合力
云南坚持把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作为城乡发展、社区服务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构建“党支部领导、居委会参与、全社会协同”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以点带面、特色明显、覆盖全省的良好局面。
创新共建模式,探索建立“州市—州市”“社区—社区”“城市—边境”等互嵌式社区联创共建机制,区域联动、常态协作、信息互通、密切配合,共同推进互嵌式社区建设,昆明、大理、曲靖、楚雄等8个州市116个社区共建跨区域联盟,扩大交往交流交融的“朋友圈”;昆明市探索“以城带边、以城兴边”的帮带共建模式,托管西双版纳磨憨镇,走出互嵌式发展新路径。
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拓展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途径和实践空间,持续擦亮“民族团结百家宴”“一家亲工作站”“融荣与共实践中心”等社区“三交”品牌。在楚雄,永仁县创新打造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的“幸福里”社区,得到全省推广;在昆明,关上中心区社区成立全国首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区学院,开设首家“石榴红‘三交’集市”,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浸润人心。
昆明市石榴红交往交流交融集市启动仪式 朱熙 摄
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为抓手,以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为引擎,累计支持36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项目建设,打造了一批具有标杆性的示范典型。2013年以来,全省8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195个社区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2024年9月,云南3个社区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表彰、1名社区党支部书记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表彰。当下,聚力培育的星星之火,逐渐汇聚成促进各民族互嵌共融的强大合力。
2024年8月15日,昆明市官渡区关上中心区社区举办的“心曼籽相连 结对共成长”“三交”夏令营营员在云南民族博物馆参观 昆明市民族宗教委供图
资源整合,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质扩容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云南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创造各民族流动融居的社会条件。
加大基础投入,全省民族自治地方通航运营机场达11个,14个州(市)通高铁或动车,124个县(市、区)通高速公路,所有乡镇和行政村通邮、通硬化路、4G网络全覆盖,各族群众跨区域流动条件更加便捷。
加快融合发展,积极解决进城各族群众后顾之忧。依法保护进城落户群众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开展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工作;脱贫攻坚期间对易地搬迁的150余万群众进行插花安置,建成集中安置区2832个,新设街道15个,成立社区121个。多措并举写好搬迁安置“后半篇文章”,优化政策保障,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融得进、能致富。
喜迁新居
提升供给水平,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放开城镇地区户口迁移政策,昆明市主城区落户限制全面取消,是全国22个超大特大城市中8个率先放开的城市之一。持续完善由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不断扩大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全省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95%,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6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由2015年的93.3%提高至2023年的97.6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5年的43.33%提高到2023年的52.92%,各族群众互嵌融居的分布格局持续深化。
从高铁延伸带来的交通巨变到打通区域发展脉络,从易地搬迁实现脱贫到开启美好新生活,云南不断织密的民生“保障网”,正托举起各族群众稳稳的幸福。
丽香高铁
经济赋能,推动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云南聚焦发展,实施“幸福花开”工程,推动边境幸福村建设,充分发挥沪滇协作机制优势,推动东西部双向就业创业,促进东西部协同发展、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山海携手,沪滇情牵。沪滇两地充分发挥协作机制优势,坚持双轮驱动、双向发力,鼓励支持上海企业、群众到滇投资兴业,不断加深沪滇群众的利益链接。上海所有县区与云南所有脱贫县一一对接,186所学校、126所医院分别与云南183所学校、127所医院结对。纵深推进“沪企入滇”工程,引导一批亿元以上大项目落地云南,共建91个产业园区。深化“百县百品”“云品入沪”工程,建立了32个供沪外延基地。昭通苹果、保山咖啡等一大批农副产品进入上海市场,不仅鼓起了云南各族群众的“钱袋子”,同时丰富了上海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促进各民族“三交”的有效载体。沪滇两地接续实施促就业行动,推动充分就业创业。通过工作队“包村到户”摸排就业需求,全省各州(市)、县(市、区)至少与1至2个省外地区签署劳务合作协议。累计认定2190个帮扶车间,建设56个“幸福里”社区、174个零工市场和1.64万余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实现群众“就业顾家两不误”。打造临沧茶师、巍山乡厨等230余个“滇字号”特色劳务品牌,加强定向招录和带教培养,通过精准组织、培训和输送,着力解决人岗匹配度问题。与浙江等15个省(区、市)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调机制,依托154个驻外工作站做好就业服务保障,鼓励相关社会组织协助提供就业公共服务。2024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47.27万人,省外转移402.82万人,转移至上海等东部结对省份的有2.03万人。
建设边境幸福村是云南省委、省政府促进各民族共同迈向现代化、建设好美丽家园的有力举措。云南深入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和两轮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创新实施并全面完成374个边境幸福村建设。2024年,沿边行政村(社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488元,比全省农村平均水平高5038元。
如今,在云南“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边防固”的美好图景里,发展的“赛道”已建好,各族群众在“奔跑”中书写着自己的美丽故事。
鲜花产业
文化铸魂,凝聚互嵌式发展思想共识
“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云南深入推进“文化润滇”,创新实施“枝繁干壮”工程,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深化宣传教育,赓续一心向党的优良传统,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广泛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等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写入村规民约、社区公约,持续举办全省城市民族工作和社区干部培训,深入机关、企业、学校、社区、乡村、社会组织等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不断凝聚各族干部群众一心向党、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2015年以来,云南累计实施1802个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项目和371个精品工程项目,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将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元素融入城乡建设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编纂完成《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云南卷》,发行《中华文化符号·撷英云南》,建成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数据库;发挥社团作用,打造省民族学会“云南民族文化大舞台”、省民族团结促进会“石榴花开·彩云南”等品牌,围绕主线开展民族节庆、主题沙龙、采风调研、文艺汇演等活动;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施边境幸福村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普及三年行动计划,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科学素质+普通话”培训和推普振兴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各民族语言相通、心灵相通。
打造“旅居云南”新品牌,持续叫响“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让各族群众在云南这个“大景区”中交往交流交融。先后推出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162条主题旅游线路,在全省AA级以上景区全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建设30个边境旅游示范村和660个民族特色村寨,积极布局城镇旅居、体育旅居、边境幸福旅居等业态,让“旅居云南”成为旅游升级版,成为乡村旅游的新空间、文化传播的新通道、互嵌融居的新助力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好方式。2024年云南省共接待游客超11亿人次,来滇旅居人数近400万。
越来越多“新云南人”在滇安家融居,“有风的地方”“象往的地方”成为各族群众追求的“诗和远方”。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之年,也是擘画“十五五”恢宏蓝图的开局之年,云南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贡献力量。
图:黄兴能
文章源自《今日民族》2025年4期